首页 -> 2006年第7期

《漫话清高》的几处失误

作者:张福旺 王桂霞




  人教社最新版(2004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人的《漫话清高》一文,是一篇反思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思想随笔。文章在写法上以事析理,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娓娓而谈又环环相扣;文风质朴,语言简洁、自然,平白如话。从文章的表达形式上看,是一篇难得的佳作。但作为一篇思想性极强的说理散文,文章在对“清高”这个文化内涵极丰富的概念做分析时。思想认识上却有几处盲点。
  
  一、“清高”属于人格类型评判,是对一个人生活态度、人生选择的界定
  
  在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中,在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社会主流价值选择之外,一直延续着这样一种人生价值取向:即否定世俗社会功业名利的人生追求,崇尚人性自然,追求生命自由,主张退避世俗社会——或隐逸山林、或归居田园,过一种超凡脱俗、顺应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价值取向,发端于远古社会,完备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周道家学派。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人,被誉称为“清士”“清人”或“高士”“高人”;以这种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对待社会生活便被誉为“清高”。故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中.“清高”一词中的“清”与“俗”相对,“高”与“凡”相对;“清”为纯洁,“高”为超凡。“清高”即是“超凡脱俗”之意。因此可以说,“清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概念,它的本质内涵是对人生选择、生活态度的界定,是对一个人人格品位的判定。而它在社会伦理上的指向性则较弱,不是作为道德判断来使用的。但《漫话清高》一文,作者在文章开头为“清高”一词做解释时,却是从伦理道德角度进行阐释的。作者说:“清高的‘清’字,意思比较明白,无非是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至于‘高’的含义。则似乎不同于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是总要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可解释为孤高。”这样,作者是把本属于人格类型判断的“清高”当做了属于伦理判断的道德规则,把人生选择、个体生命自我实现的人生意义问题混同于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来认识。人生的意义、生命自我实现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如积极入世、建功立业与归隐田园、吟诗作画这两种人生选择,都有同等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而伦理道德作为人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价值判断上是绝对一元的(如诚实、善良仁慈是美德;虚伪、邪恶残忍是恶德)。把本属于用来界定人生选择、生活态度的“清高”这一属于认识性的概念,视做一种界定人的伦理行为的道德判断,就无意中否定了人生价值选择的多样性。文章开头对“清高”一词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就直接导致了作者在下文对“许由洗耳”这个历史传说的错误评价。
  
  二、许由的故事是古代文人士子人生价值取向多样化的鲜明体现
  
  在《漫话清高》的第二个自然段.作者引述了历史传说中“许由洗耳”的故事。指出许由是传说中第一个获得“清高”美誉的人。然后就此展开评论说:“这美谈又反映了古代士人相当混乱的价值取向。唐尧是人人称颂的圣君,圣君是因为给天下人办了好事所以受到称颂:然而它所选的接班人却不愿为天下人办事,不愿办事却同样受到称赞,真不知是什么道理。”这段评论有两个认识上的错误。其一,赞颂唐尧的人和赞颂许由的人是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古代文人士子的群体,即以孔孟儒家思想为人生价值取向的文人士子群体和以庄周道家思想为人生价值取向的文人士子群体。他们不是同一人格类型的人,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精神世界.他们不会既称颂唐尧又称颂许由。“许由洗耳”的故事最早就出自《庄子·逍遥游》,而并不见于儒家的经典。其二,“许由洗耳”的美谈恰是鲜明地表现了古代士子在人生选择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而不是如作者所说“反映了古代士人相当混乱的价值取向”。唐尧因代表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受到普遍称颂与许由代表非主流价值取向也受到部分古代文人士子的称颂,正是古代社会多种人生观并存、多种人生选择并行的表现,并不存在“真不知是什么道理”的问题,因为这个“道理”是很清楚的.是作者自己有模糊的认识。
  
  三、孟浩然在历史上不是公认的清高的样板,并不是古人评定清高有模糊性的表现
  
  《漫话清高》一文第七自然段的内容,是分析古人评定清高具有模糊性。理由就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一生未曾做官,且在隐居生活中写了许多有恬淡之意的诗作,理应成为一个清高的样板,但在历史上却仍然不是公认的清高样板。“由此可见,对清高的评论是既严格,又模糊的。”笔者认为,作者在这一段的分析中,因引用史料失真而导致了错误的观点。历史上的孟浩然确实一生未能人世为官,平生大半时光是在家乡的田园中度过的。但他的隐居和不做官却都不是出于甘心做隐士。他早年的一些述志的作品,人世的情怀积极热忱,志向远大;一直到他晚年所写的诗篇里,还有不见用于世的牢骚、苦闷。史料记载,孟浩然四十岁时还去长安应进士第,只是名落孙山才又回到田园。孟浩然四十八岁又应张九龄之辟,人仕张九龄的荆州刺史府为幕.这距他五十二岁病逝仅隔三年。孟浩然一生如许多古代士子一样,本是要积极人世、求取功名的。只是机缘不助人愿,仕途不畅罢了。这与陶渊明四十一岁就辞官归居田园,终身不再出仕有本质的不同:也与林和靖终生不入仕途,只在西湖边与梅鹤为伴有天壤之别。所以,历史上人们不把孟浩然当做清高的样板,恰是评定清高相当严格的体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漫话清高》作为一篇反思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思想随笔,在思想认识和引用史料上都有不当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些问题,避免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错误认识。
  河北唐山师范学院玉田分校 06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