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抒写生活作文的真情至性

作者:薛贵亮




  不管什么话题作文,要么写个尽人皆知的历史人物(也不管其事是否确切可靠),要么搬个无法查对的海外传说(也不管其说可能多么荒唐怪诞),要么编个让人无法感动的煽情故事(也不管其情可能多么泛滥媚俗),只要能拼凑个800字,至于文中有无自己的真情实感,那全然不会多感多想。有感于此,我一直在思考并反复要求自己的学生务要学会抒写生活作文的真情至性。我以为作文的情感比作文的写法更重要。作文教学只有打破假大空的毛病,激发起学生对生活中诸多人情世事的情感、思考和想象力,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写真实的生活经历,不胡编乱造;写真实的生活情感,不无病呻吟;写真实的生活体会,不浮光掠影;写真实的生活逻辑,不当然武断,才能让学生的作文真正回归到“生活”的本源上来,才能充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热爱生活,最终把写作本身也视作生活的一部分。
  “开放五官,摄取各种外界的信息: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要“将对外物的观察深化为内心情感上的体验”。(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本·写作单元)当我们反反复复地试图拼接好中学生作文的材料、情感和思考的时候,也许我们真真实实地忘记了,写作其实应该是把自己的手放在生活的心口上,触摸到思想情感的面庞的;其实应该是把自己的心放在生活的天平上,掂量出生命存在的意义的。写“坚韧”,就要父母双亡。或者至少受到重创;写“选择”,就得父母离异,或者至少突发灾难;写“亲疏”,就必然冤枉好人,或者至少让他受点委屈。要么胡编乱造,要么虚情假意,要么添油加醋。这是生活吗?是生活。但这种“生活”肯定早已异化变形了,在学生心目中又肯定是一种不知所由的可怕幻象了。
  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高考作文话题,似乎只有其“试题”的存在价值,而远未唤起绝大多数师生对于生活中真情至性的反思,反而想着法子精心演练什么“开头结尾”。每年高考作文总有比例很高的写作“材料”不期而遇、相逢一笑。每年都有很多考生抄袭或者改头换面地抄袭报刊美文,或者学生的优秀作文(极个别的抄袭作文竟然以满分示人,更惹得很多师生效法)。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如此没有“生活”而一如身在真空?对此,师怨亲急。其实,我们学生也冤,阅历太少,阅读太少,时间太少,都是症结所在。但我们的学生拉过自己父母的手,触摸过他们的灵魂吗?我们的学生关注过自己身边的人群,体味过他们的生存状态吗?我们感受过自己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追问过自己之于这个社会的义务、忠诚与责任吗?每个学生都应当有一个家园,一个与别人千差万别的家园。一个有自己声音、任何外力也不能制约、强求和损害的家园。倾听自己和别人的感情表白,守护自己青春细微演变的心园,透视人群中衍射出的充满神奇而又神秘色彩的目光,我们的心灵就不会不饱涨起来,我们的文章就不会不生动起来,鲜亮起来。
  我的一位学生在一篇题为《痛·快》的文章里倾情叙写了自己的生活所见——
  “路边跪着一个姑娘,……跌跌撞撞地朝着一群帅哥靓妹们跪了下去,朝着一个南京,一个繁华的都城跪了下去,……在‘百草园’宾馆门口,门卫和一个人在吵着‘我操你妈的×’!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南京是一个都城,休息过好几个王朝,他们在这里洗了个澡,留下来的是一片污垢。这污垢,刺痛了我的眼睛,更刺痛了我原本敬佩的心。”
  写作是自由的,内容的真实自由、思想的独特自由,都源于每个学生真实真诚的生活态度和自由健康的人格存在。那些生活表象背后的潮涌与律动,我们的学生都应大胆追求,大胆表现:我更是放胆支持,放手导引,为的只是让我们的生活都能“花香招引蝴蝶来”。
  ●一个背影是一片“生活”。
  春天的雨细细地落下来,连同暮色。裹住了父亲有点佝偻的身体……我站在四楼教室门前的阳台上,雨打湿了我的单衣,打湿了父亲背上那沉重而无奈的包裹。
  ——“打湿了我……打湿了父亲……”很多来自农村的同学可能都有此体会。正是这种真情流淌,使我们感动了起来。
  ●一个瞬间是一片“生活”。
  周围的鼾声越来越浓,……一车的人安安静静,我又把目光投向了窗外……
  这时,我忽然感到左肩被什么压住了,扭头一看,原来是妈妈睡着了倚在了我肩上。我的全身顿时凝固住了,慢慢地把头转到原处,心中竟莫名地涌起一阵窃喜!是激动,还是惊讶,我都不知道了。从前坐长途汽车,都是我靠在妈妈的肩头睡觉,可今天,我竟成了妈妈的“支柱”。
  我就这样一动不动地坐着,连头也不敢动,只好斜着眼睛看四周,好像肩负着一个无比伟大的使命。
  ——真切细腻,温情脉脉,我们的生活就是这么具体,这么光亮而鲜活。
  ●一次巧遇是一片“生活”。
  雨似乎不解人意……我开始担·心起来。“呼啦”一声。一个轻小的身影闪过……竟是一只小麻雀……看来它是飞不起来了。
  我捧着小麻雀,让它在我的掌心里安安稳稳地伏着。它的头微微低着,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翅膀湿漉漉地耷拉着,似乎极不情愿被人逮住。
  ——这不只是对一个小生命的怜爱和关怀,更是对人类心灵中善良与美好的真诚看护与坚守。
  ●一刻的心绪也可以构成一片“生活”。
  夜很深了。回到房间,我又思考了很久。作为一个快满18岁的成年人,寒窗苦读12年换来的将是什么?我不得而知。拿起那封信,轻轻地剪下邮票,用水泡开,把它贴在窗台蓝色的玻璃上。然后划燃火柴,把信点着,放在阳台上,关上窗户。透过那模糊的蓝色玻璃,我看见火苗一口一口地吞噬着信,渐渐地变成一堆纸灰。一阵风旋过来,把它们带上夜空。纸灰翻动着,飞舞着,仿佛一群美丽的黑蝴蝶,在半空中不停地闪烁、跳动。
  ——窗下作业,肯定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过这样的“忙里偷闲”,把那信笺、那夜色、那火苗,糅合了那份复杂却又理智的心绪,娓娓道来。是描画?是刻录?是要把高考前这一刻的夜色权作一片叶脉珍藏?
  学生生活中其实不乏这些只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他们心甘情愿地用情的彩、心的墨,尽情地描绘自己心的“家园”,描绘自己最细腻、最温馨、最隐秘的儿女情长,描绘那些被太多的框框、太多的“主题”败坏了的生活情绪。然而,我们许多老师常常这样期待满怀——最好不要写生活的负面,最好不要写儿女情长(特指谈恋爱);最好写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境界,最好反映社会的使命、人类的命运,如此等等。但事实表明,不是我们的学生缺少阅历,缺少生活,恐怕老师在进行作文指导甚至试卷的作文命题时远未切中学生生活的脉动,才是今天高考作文材料那么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黑格尔说:“理想艺术的真正中心是人。”那些苦于“无米下锅”的学生,不妨伸出手去,触摸自己温暖的心灵,感受自己周遭的冷暖;不妨弯下腰去,在蓝天下、碧水边,听听虫草的私语浅唱,做做孩童的天真嬉戏;也不妨走近家境贫困的同学,用真诚的耳朵去消解他们卑弱的信心,甚至是怀疑的目光。我们这些带着“丰富的经验”去指导写作的老师,也不妨多一点反思,看看我们每天打开的作文里,学生露出的微笑是否出自绿色真心,流出的苦水是否是无病呻吟,写下的人生是否只是刚好凑足了字数而其实不过是一番矫情。我想,教师的反思,不应只对学生,更应透视自身,因为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应是一句空话;施教唯“法度”是依,就必然会漠视作为学生的人文个性,那种“技法速成”式的作文教学只能导致学生作文的苍白与荒凉。
  因此,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内在精神的养护,细心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其真情至性,才有可能把学生作文中“生活”的星空擦得更亮。
  江苏六合高级中学2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