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案例:读诗·写诗·个性作文
作者:容理诚
学生极大自由度。可以改写为格律诗,也可以改写为自由体.还可以改写为打油诗、顺口溜之类的。不过.我相信高中学生不大会放弃创作与表现机会,去写成打油诗、顺口溜。我注意到容老师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铺垫”,在学生进入创作前,先让学生朗读。再自己朗读,再引导学生评析余冠英先生的改写。接着,由两位学生,一位女同学读原诗,一位男同学读余冠英先生改写的诗,并配之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把学生带到遐想的意境中,进入深深的思考,改写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
整堂课最精彩的便是学生读自己写的诗,并且开展互评。很不容易的是学生互评中还对一些关键“字”的选择进行辨析,到底用“找”字好还是用“寻”字好.足见学生进入的程度和平日文化的积淀。
诗,本来就是青年一代的,语文教学与人生观照的关系。一般不是理性,而是性灵。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开启,而不是灌输,一种性灵的开启,而不是理性的思考。我曾经在一个小学听了一堂一年级(下)的课。孩子才认识了300个左右的字,不会写的字就注上拼音,老师就开始引导他们写诗,写自己身边最喜欢的一样东西。第一句5个字,第二句7个字,第三句还是5个字,写完以后先读给身旁的一位同学听,看看是否上口,然后再在全班朗读。结果有一位小男孩写道:
电脑最稀奇,
摇动鼠标击各地.
不分我和你。
记得四年前,我曾经在珠海拱北中学听了一堂初二年级的课(也是容老师指导的)。一位女同学读了《蒹葭》以后也写了一首小诗:
梦里的风。依稀滑过湿漉漉的脸庞。
风里的梦,始终遗在干涸的井中。
昨日的我,蹒跚在如今破裂的梦雨里,
而如今的我,又徜徉在昨日美感的惆怅中。
当然,语文课应当更多地引导青少年学生去写富有时代感、青春感的明朗的豪放的诗,不要徘徊在凄凄、惨惨、戚戚中无病呻吟。如果新一代人都像李清照那样委婉、低迷、缠绵,怎一个愁字了得!不过,今天容老师是针对《蒹葭》这首诗来进行改写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读诗、写诗的兴趣。改写中不可能不受到原诗情绪的影响,或者说限制,那自然另作别论。
最后,我想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愉悦的,是教师的最高本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