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聆听伟人之声,推敲激情之语

作者:毛恩波




  早读课上,同学们正在自由朗读《我有一个梦想》,突然有同学举手发问:“老师,‘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马丁·路德·金会称呼自己‘黑奴’吗?”我一时语塞。我说:“这里可能翻译得不怎么合适,你想想该怎么改,把改好的结果告诉我。我回去查查资料。”早自修下课后,回到办公室认真研读课文,发现有许多文字读来不是那么顺畅,似乎不太符合演讲词语句简洁易懂、口语化强的特征。
  于是,我从资料室借来《我有一个梦想》的现场录音磁带,先听为快,尽管不能全部听懂,但马丁的激情还是能够穿透我对英文的迟钝的听觉。有三句话我听后印象深刻,“Now is the time…”“G0 back to…”“I have a dream…”找来英语原文对照着听,发现“听懂”了很多,而且这时候更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即兴演讲的激情。当我再次阅读课本中的译文,觉得有些地方翻译得很生涩,缺乏演讲的现场氛围。所以我决定从聆听现场录音入手,引导学生真切感受激情之语,然后师生共同完成对教材译文的修改。
  首先,自己把译文修改了一遍,以免课上与学生对话时产生太多的断裂。但我提醒自己必须注意不能把我的翻译强塞给学生,一定要学生合作完成对课文的修改。
  语文课到了,我拎着录音机去教室。同学有些奇怪,因为平时很少在语文课放录音,我心想,等会儿你们会更奇怪,语文课竟然放英语演讲。
  “同学们,四十多年前,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特区一次25万人的集会上,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这次举世闻名的演讲。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聆听他的演讲片段,感受一下他的热忱与激情,感受一下现场热烈的气氛。”于是我开始放录音。教室里弥漫着马丁·路德·金的极富感染力的声音,我们仿佛回到了1963年8月28日,来到了华盛顿纪念碑下,共同经历着激动人心的一刻。录音放完了,同学还一直沉浸其中。
  我说:大家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说不出具体好在哪儿,只觉得受感染了,很振奋。
  生:听到的语言很有现场感,句子很短促。
  生:演讲听起来很顺畅,听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我说:大家读课文与听现场录音喜欢哪样?
  同学齐声说:听现场录音。
  我说:看来课文在文字翻译上可能有什么问题,我们能不能把现场录音中的激情、现场感还原出来,跟课文译者比一比呢?看谁翻译得更贴近原文,更具感染力。
  然后师生共同确立了翻译的原则。首先译文要简洁易懂。因为当时马丁·路德·金发表演讲时听众多,有二十多万,而且这些人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绝大多数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演讲肯定通俗易懂,否则有些参加者可能听不懂或者不愿听。如果译文太复杂,太书面语,不符合原来现场演讲的背景。其次译文要有激情,要有鼓动性。因为马丁·路德·金是黑人运动领袖,他极具演说才能,他的演讲词极具号召力,演讲是他的战斗武器。另外,他的语言优雅并富于无穷的韵味,有很强的节奏感。确立原则后,我发下演讲稿原文,给三十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分组分工进行如下活动:参照原文,结合现场录音,参考课文许先生的译文,同桌合作完成修改。顿时,教室里充满了同学的说话声。
  第二节课我们开始交流。
  生:“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这里的“之”读起来很别扭,不符合现场演讲语言口语化的特点,改成“它的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就通顺多了。
  生:“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我对照了原文,发现原文排比比较整齐,课文翻译就读不出原文的韵味,如果改成“100年后,黑人依然悲惨地蹒跚于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之下。100年后,黑人依然生活在物质繁荣瀚海的贫困孤岛上。100年后,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中间向隅而泣,依然感到自己在国土家园中流离漂泊”就好很多,四个“依然”听得出马丁·路德-金难以抑制的满腔愤恨。
  生:“你们是人为痛苦的长期受难者。坚持下去吧,要坚决相信,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我把它改成“你们饱经风霜,历尽人为的无辜的苦难。继续努力吧,要相信:无辜受苦终得拯救”,我觉得“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意思含混不清,而且改过后语言更饱满有力。
  生:“让我们回到密西西比去,回到阿拉巴马去,回到南卡罗来纳去,回到乔治亚去,回到路易斯安那去,回到我们北方城市中的贫民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区去,要心中有数,这种状况是能够也必将改变的。我们不要陷入绝望而不可自拔。”我认为这里“要心中有数”表达得太软绵绵了,最好改成“要知道”,所以整句改成“回到密西西比去吧,回到阿拉巴马去吧,回到南卡罗采纳去吧,回到乔治亚去吧,回到路易斯安那去吧,回到我们北方城市中的贫民窟和黑人居住区去吧。要知道,这种情况能够而且将会改变。我们切不要在绝望的深渊里沉默。”
  生:“我梦想有一天,在乔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这句中“昔日”太书面语了,改成“从前”。
  生:“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我想最好把“生活”提前,改成“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小女儿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
  生:“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这里“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读来不顺口,把“劈”改成“开采”,“优美”改成“悦耳”,“岭”改成“山”,所以全句为“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从绝望之山开采出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把这个国家的嘈杂刺耳的争吵声,变为充满手足之情的悦耳交响曲”。
  同学们鼓起掌来,我说:大家让老师刮目相看,我们最后来解决早自修同学向我提的问题,“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这里马丁·路德·金会称呼自己“黑奴”吗?我查了原文,原文中根据单词的确要翻译成“黑奴”,但我觉得马丁·路德·金绝对不会称呼他的同胞为“黑奴”,所以要改成“黑人兄弟”,而且课文开头一句“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中,“解放黑奴宣言”也要改成“《解放宣言》”。
  
  点评
  推敲激情之语
  黄宏武
  
  这是一则颇有特色的教学案例.毛老师抛开大家惯用的教学程序.独辟蹊径,从推敲译文人手.细细品味语言,品出了文本蕴涵的满腔激情。此案例也为语文教学中课程资源的生成和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启示我们在埋头于母语教学时不妨抬起头来,从译文的角度来审视语言,细读课文。
  本课例确是成功之作,但不能把它当做译文教学的课堂模式。本课例的重点也不是《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词教学的全部或最重要部分,对这篇精致美文的鉴赏可能还需做到以下几点——思想、文采、逻辑、朗读:首先要体悟思想,即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中的思想内涵,使学生理解作者主张的“非暴力和平斗争方式”:在语言方面,正好利用推敲译文来欣赏文中澎湃的激情,斐然的文采,以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效果:另外,此文全篇结构逻辑严密.如最著名的“我梦想有一天”那一部分,作者通过段落严谨的安排.层递的体现,正面表达了对民主、自由、平等的渴望与追求;最后.还应该借助朗读,领悟演讲词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领悟一个黑人内心最热烈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