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课外教学实例

作者:佚名




  设计人:吴春玲(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03级研究生)
  为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有效增强学生主体的语文能力,笔者在课外语文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做“小组摘记本”,它融摘抄、日记于一体。以合作的形式营造全班同学共同展示交流的文化氛围。实现了课内、课外知识融通,全体与个体知识共享,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活动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形式:全班同学按五至六人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共用一本摘记本,民主选举一名小组长,负责管理好本组成员的摘记工作。并协调本组成员做摘记人的轮序。摘记本在小组成员中传递,一周为一个轮流周期。每位组员在完成自己的摘记的同时。可以阅读其他组员的摘记及教师的评语。
  内容:分为“名言锦句、品尝感悟、热点聚焦、心灵私语、百科知识”五大板块。
  名言锦句:摘抄名人名言、佳句锦段。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
  品尝感悟:是阅读感知的内省,学生可以向同学推介新书,可以自由畅谈阅读的感受,可以品评作品主题、情节、人物、结构等;
  热点聚焦:记录社会、校园、班级中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或人物,可适当发表评论,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
  心灵私语:是学生放飞心灵的空间。学生可以记下自己的喜怒哀乐,记下同学的友谊,记下自己的困惑,印下成长的足迹;
  百科知识:汇集学生们各自感兴趣的百科知识。开辟天文、地理、军事、体育等众多专题。
  “小喇叭”:发布教师评语或小组交流评语的空间。它是促使小组轮流摘记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在思想、写作、生活等各方面引导学生的重要手段。
  评议:每月定期举行一次评议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成果展示:把课桌摆成展览台,展示、交流同学们一个月来做的摘记。由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介绍摘记内容及亮点处。
  2,评选优秀:民主评选出的优秀小组设为“阳光奖”,各栏目分别设“滴水穿石奖”“冰心玉壶奖”“睿思机辩奖”“真实的我奖”“才博专精奖”,各组评选出一名优秀个人,老师热情颁发由同学利用电脑设计出的精美奖状给优秀学生、优秀小组长和优秀个人,并让他们分别作经验介绍。
  3,专题恳谈:老师结合课内教学内容布置相关专题的收集与整理,使学生的课外学习落实到实处。真正实现课外是课内的延伸与拓展。比如。高一年级学了鲁迅的《药》《阿Q正传》《拿来主义》等多篇作品后,布置同学搜集、研读鲁迅作品,组织学生进行鲁迅专题评谈。在评议、辩论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4,名作欣赏:结合国家教育部指定的必读名著。由老师与同学协商定下每月必读作品,同样借助评议会的时机提供学生展读、评议名著,收到了拓宽视野、提升思维的效果。
  实践证明,同学们为小组摘记投入了极大热情。他们精心地为摘记本设计扉页和取名。如命名为“骐骥跬步”“书蜜集”“鹰之队”……关注时事的同学是班上的新闻报道人,他们以梁锦麟、白岩松等为楷模追踪焦点、热点,议论国家大事;爱好文学的同学自发组成文学社。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风荷举》班刊;喜爱“百科知识”的同学,在栏目中摆起了擂台,成为某一领域的小“专家”。
  [点评:“小组摘记本”这种形式很好,也很有效。首先,在小团队合作积累与交流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了学生做学习主人的意识,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归纳整理、养成习惯才能构建起自身知识的皇宫;其次,适度的竞争与奖励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学生在积极思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锻炼思维、开发智力的机会,从而真正帮助学生成为发展自身能力的主动者与能动者。第三,这种形式做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第四,与魏书生老师一样,吴老师采用与学生共同商定学习目标的方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结束语
  
  语文是人们进行学习、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个体一生学业、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成就。而语文学习动机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语文能力得以形成的一块基石。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作用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影响因素涉及学习者自身、家庭、教师、社会等诸多方面,其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语文教师在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都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情境性的活动,所以,不同的教师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方面,要针对具体的课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但总体而言,主要还是从认知、情感、意志、学习行为习惯等几大方面入手,相互结合,不断培养、激发、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动机。
  成功的语文教师,像魏书生、钱梦龙、于漪、潘凤湘、宁鸿彬、欧阳代娜、张福深、丁洁操、李忠义、刘映辉等,虽然最初的侧重点或切入点有所不同,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和自身教育思想的不断成熟,之后往往都要将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诸因素综合起来,发挥整体教育的优势,而不是孤立地依靠其中某一点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
  比如,在现代语文教育革新期,从事语文教改的先锋人物——江西省南昌二中的潘凤湘老师。从1963年起开始从事教改工作,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终于摸索出了阅读一篇文章的步骤和方法,并设计了一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读书方法的练习,创立了独特的“语文教读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满堂灌”的局面,实现了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潘老师的“语文教读法”让学生掌握了阅读文章的步骤和方法,养成了合理的阅读行为习惯,同时,他又注重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与愉悦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语文课上,他让学生拿历史课文进行阅读练习,结果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历史科的学习效果。皆大欢喜,学生切实体会和认识到了学习语文的作用和价值,所以又能以较强的意志力继续老师设计的训练,学习动机在行为习惯、情感、认知、意志等诸因素综合作用下不断增强。[主持人插话:适用,是潘氏教读法的本质性特征,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工具性的本质。他的每一项训练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各科的学习,因此学生热衷于他的训练。深爱他的一般人以为“单调机械、学生被动、科学主义”的训练课。须知通过潘老师扎实的阅读训练,他的学生学会学习。形成了持久终生的学习动力,他的教学后预、后效非常好。]
  再如“情感派”的代表于漪,她抱着一种人文主义的语文教育观,对语文、语文教育事业倾注满腔热情,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并将之作为学生热爱语文学习的重要前提。她用情感氛围始终笼罩课堂,充分体现了以情动人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