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动的气息

作者:孙雪梅




  师生平等交流、和谐互动是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然而,现实的课堂并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往往呈现出教条僵化或形式主义的倾向。因此,探求语文课堂教学和谐互动的科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留白的预设,为师生提供创造的空间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教师过分重视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课堂的动态生成,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来进行。这种过于精细的设计和教学,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成为束缚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枷锁。语文课堂是开放的、灵动的、充满情感的,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人,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之外的问题,再精细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预测课堂上即将发生的所有真实情况,因此,不能用僵化的程序来控制和束缚灵动的思想,我们关注教学目标的预设,但是不能忽略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这是语文课堂生命之所在。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大处着笔,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在充分考虑学生知识与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原有状况以及可能遇到的障碍或问题的基础上,应兼顾到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对教学程序进行大体的预设,对教学问题进行比较开放的设置,为教学过程的生成创设条件,为学生主动学习留出时间和空间,为师生在课堂上的再创造留有空间和弹性。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就能游刃有余地发挥教学机智,彰显教学个性,使课堂富有生命的活力。
  
  二、平等的对话,让课堂呈现互动的和谐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经历、思想、情感乃至人格等方面进行交流、沟通与碰撞的过程,这应是一个精彩的灵动的过程,就像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而绝不是一潭死水,它时而激越起伏,时而叮咚鸣响,时而波澜不惊、韵味无穷,令人赏心悦目。而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设计和学生的参与,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场所,使学生能在这种生活中获得富有个性的发展。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使学生努力学会不断地、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努力学会实现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不仅是促进课堂和谐交流与互动的前提,更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有效教学策略。语文教学应当追求师生情感交流、思维沟通、生命对话的和谐互动的境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古希腊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望,点燃思维的火把,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彼此分享思考、经验、知识。
  师生互动并非热热闹闹的形式上的互动,而是师生双方在尊重对方见解基础上的相互启发与合作。达到师生和谐互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持尊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不必固守传统的师道尊严,不必端着权威的架子,也不必板着威严的面孔。“亲其师,则信其道”,当我们放下架子,融人到学生中间,了解其学习需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同喜同忧的时候,我们将会发现,语文教学的空间如此广阔,学生学习的潜力和创造力是如此的神奇。
  
  三、适度的调控,使教学充满灵动的气息
  
  我们提倡教学民主,主张师生互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说对学生可以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机智,控制课堂交流的程度和方向。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理解程度、思维状态以及情绪体验,洞悉学生的感受、理解以及困惑,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发言,注意捕捉课堂上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敏锐地观察,准确地判断,因势利导,使之成为鲜活的教学资源,成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再度探究的契机。对课堂上所发生的各种情况灵活应对、相机引导、巧妙点拨,需要教师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科学而灵活的组织教学,使语文教学科学有序、生动活泼地进行,使课堂呈现出活而不乱、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理想状态。处于这种课堂状态中的学生,将取得最有效的学习结果,也终将获得最理想的发展。
  课堂调控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调控适度,不仅要有扎实而深厚的知识功底、对新课程的深;人领会,还要对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深入的研究,要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认识学生、研究学生,更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进一步改进,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实践探索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教师的能力将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将逐渐形成,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将在探索中得以实现。
  黑龙江牡丹江教育学院 1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