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词语拾零(三四):“一挫身”是“一转身子”吗?

作者:高天友




  鲁迅小说《药》最后一节:“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对其中的“一挫身”,新版人教社教材注为“一转身子”(见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四册2004年版),而以前的人教社版教材则注为“身子一收缩”(见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1990年版)。究竟哪一个版本的注释更合理呢?照常理推,后来的版本是在先前版本基础之上修订的,先前版本的不足之处应得到弥补。但仔细思考一下,我认为新版本之注释并不妥当,还是老版本的注释较为稳妥。
  关于“挫”,《说文》释为“摧也”,段玉裁注“此亦上文‘摧’,一曰‘折也’之义。”其实,“挫”的本义是用外力向下硬性使某种物体折损、折断,这个意思今天还常用,如挫折,挫败,挫伤等。由此,“挫”字又产生“压下去;降低”的义项,如“抑扬顿挫”,“挫敌人的锐气,长自己的威风”。(见《现代汉语词典》)从“挫”字的“压下去;降低”的意思,人们又把书法中的一种笔法称做“挫”,即将笔一顿后,略略提起而使笔锋转动,在折处及挑处常用这种笔法。(见《辞海·词语分册》)
  因此,根据“挫”字的有关义项,笔者认为“一挫身”是指动物或人在遇到某种情况后,先收缩身体或压低身体以便跳起或转身跳起的动作。“挫身”就是“收缩身体”“压低身体”,“跳起”或“转身跳起”则是紧接着的一个后续动作。两个动作之间衔接是非常紧密的。鸟在起飞前必须有这个动作,否则,没有蓄势,它们不可能飞起来。由此可见,老版本的注释要合理一些,新版本却把后续动作当做动作本身,是极不恰当的。
  再看看下面这段同样是描写小鸟起飞的文字:“又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全教室同学都正在专心自习,一只小麻雀从窗外飞进教室,开始大家还不在意,但是调皮的小麻雀,左跳右蹦,从讲台跳到课桌,再从窗口跃到凳子,然后一挫身,又箭般冲向屋角,盘旋在天花板。”(王开兴《我想偷偷对你说我爱你》)这里的用法与鲁迅先生的用法完全一样。
  “一挫身”的这种用法也可以用于对人的动作的描写,尤其在武侠小说里是数见不鲜的。如:
  “不必废话,你既不肯回京,趁早领死!”一纵身,一抬臂,手中的鬼头刀搂头便斫。周青一挫身,闪开刀势,龙木公的铁拐,呼的打到!”(梁羽生《江湖三女侠》第二回“血溅荒村”)
  “一记手刀斜劈向赵铁的后颈!赵铁猛地向下一挫身,躲过手刀,一记重肘带着重重的杀气猛撞向渡边一郎的腋下,这要撞上不死也要脱层皮!”(风华爵士《铁血大秦》)
  上述两例中的“一挫身”都是“收缩身体”“压低身体”的意思,用来形容人物身手敏捷。这也可借以证明新版本高中语文教材的注释之不妥。
  江苏武进高阻中学 21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