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勾践灭吴》删节辨

作者:毕泗建




  《勾践灭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以朴实无华而著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它在选人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人教社2003年6月版)时,却被删去了原文的第二段。初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因为这一段主要描绘了伍子胥和伯嚭两个人物,好像与主要人物勾践没有多大关系,实则谬矣!岂不闻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吗?
  的确,伍子胥和伯嚭是吴王手下的臣子,但这一忠一奸两个人物却把吴王夫差的昏庸无道刻画得淋漓尽致,笔墨不多,却是字字千钧。伍子胥耿耿忠言,掷地有声,“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伯韶贪恋女色,利欲熏心,终放虎归山,遗患无穷。吴王夫差亲小人,远贤臣,终自食其果,落得个国破身灭。再则,这一段还塑造了大夫文种的形象,据《史记》记载,勾践令大夫文种行成于吴,自己“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龉。”结果,太宰龉劝说吴王赦免了越国,罢兵而归。由此可见,通过刻画伍子胥和伯嚭两个人物,点出了吴王夫差的不听忠言、见识短浅,而这恰恰烘托了越王勾践的善纳忠言、卓越胆识。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不言自明。因此,编者删去这一段是不够妥当的。
  其次,删去这一段于情节也不够完整。第一段末尾是“遂使之行成于吴”,至于能不能讲和,总该有个结果,原文第二段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一句,这关系到全文的情节发展,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因为讲和成功,勾践才能够有喘息的机会,才能够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奖励生育,减免徭役,广纳贤才,让百姓休养生息。“十年生聚”使越国具备了洗雪国耻的能力,为将来东山再起、灭掉吴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删去第二段,对全文来讲也是一种损失。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编者在选编课文时,应该慎重一些才是。因为教科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蓝本,课文应该给学生以整体感,这对提高学生分析综合问题、钻研探究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附原文第二段于下:
  夫差将欲听之与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别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我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船,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关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山东泰妥一中 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