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一堂“将错就错”的语文课

作者:陈 永




  我在教人教版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前,正好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叩4.11)尹子彬的一篇文章《“绿色蝈蝈”到底为何物?》。该文对课文中的蝈蝈进行了大胆的质疑,指出它与人们日常见到那种会呜叫的蝈蝈不同,而更像是螳螂。我仔细地阅读了课文、教参,也有同感,只是基于教材编写人员给尹子彬的回信“译文难断正误,专家也说不清是非,只有等待日后进一步考证了”,我便将错就错地来教这一课。
  讲课之前,我让学生看了课本前面的彩图“绿色蝈蝈”,并结合同学们的生活实践来回答蝈蝈的外形、叫声、食性等特征。同学们在仔细观察和讨论之后,都说蝈蝈的外形很臃肿、肥胖,翅膀很短,有两只强有力的“大腿”,四只“小腿”,绿色;叫声很响亮,因叫声好听被人捉来把玩;它们一般生活在庄稼地里、草地或较低的灌木丛中,吃植物的茎叶等。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积极,也好像回到了美丽的田野里一样。我突然话锋一转,“同学们,生活中的蝈蝈我们都讨论过了,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怎样对蝈蝈进行描写的呢?找出与我们刚才讨论不同的地方。”同学们于是便开始读书、思考。
  约十分钟后,同学们开始从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找出了很多的不同点。如外形上,文章对蝈蝈的形体是这样描述的“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这明显与课本前面的彩图不合;
  叫声上,课文第三段作了具体详细的描写,如“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蝈蝈的窃窃私语”(在夜晚),“虽然在我的耳边就有十来个蝈蝈在演唱,可它们的声音不强,我耳朵的鼓膜并不能捕捉到这微弱的声音”。这都能说明蝈蝈的叫声不响,非常微弱。可众所周知蝈蝈的叫声响亮,别说是十来只蝈蝈在夜晚叫,就是一只蝈蝈在白天叫也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无须集中精力。
  食性上,蝈蝈能生活在较高大的树上,且能捕食蝉和其他昆虫,这也与人们所熟知的蝈蝈的习性不同。还有同学说有“螳螂捕蝉”的说法,却没听说过“蝈蝈捕蝉”。
  课本的描写让同学们感到疑惑不解,有同学说这不是螳螂吗,为什么说是蝈蝈呢?有同学说这可能是外国的蝈蝈吧。有同学说,不对,难道外国的月亮就比中国的要圆吗?还有同学说,是不是翻译译错了?我马上抓住了这个话题,“对,很可能是在翻译时出的错,没有做具体的研究就匆忙下笔的缘故。同学们抱着对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对课文进行了大胆的质疑,这点很好。但我们姑且不谈是蝈蝈还是螳螂,只要我们能了解本课所描写的昆虫的习性和作者法布尔执著的科学精神就行了。最后我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能把最好、最准确的西方作品奉献给中国的读者。”
  整堂课就像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一样,气氛热烈活泼,同学们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我还真得感谢这篇文章让我上了这堂精彩的“将错就错”的语文课。
  山东卑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二中 27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