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不要走入激发学生情感的误区

作者:陈 琦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道理的重要性,一般来说老师都能理解和接受,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有不少人容易陷入这样那样的误区,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对这些平时可能未使我们足够警觉的误区,本文试着从中列举较典型的两类并加以阐析,以期引起注意。
  误区一:教师在激发学生情感时,仅仅依靠情感因素本身的一些催化作用,而未能同步引导学生的认识到位,致使这种激发往往变成一种生硬的、一厢情愿的激发。
  常有一些教师感叹道:平常上课或听公开课时,最不愿意看到的是这么一种颇使人尴尬而又无奈的场面,即执教者为营造课堂氛围,为感染学生,在台上讲得声情并茂、慷慨激昂,而台下的学生却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有位教师在《祝福》的公开课上,虽然自己投人了一腔激情,但不少学生却如王尚文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一读祥林嫂‘真的,我真傻……’这段独白就忍不住要笑。”课后这位教师禁不住大摇其头:“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缺乏同情心了。”
  为什么会出现“剃头担子一头热”的情形呢?是教师的情感还酝酿得不够丰富吗?是现在的学生真的越来越缺少情商了吗?都不是!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当学生对某对象的认识尚未被教师引导到位的时候,他们对该对象所产生的情感也较难上升到相应的层次,虽然旁边有教师的激情在作介人性的鼓动,情况可能会稍好一些,但这种激发从实质上而言是生硬的、勉强的和不成熟的,距学生自己内涵蕴的情感因较充分地认识了对象而被真正激发出来,终究隔了一层或更多层。
  解剖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神经中枢分为大脑皮层(又叫高级神经中枢)和皮层下中枢(又叫低级神经中枢),前者的“主要功能在于形成认识”,而后者“则与情感的体验与表现有密切的关系”。在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中,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固然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但“同时又因为低级神经中枢是受高级神经中枢支配的,所以在认识和情感的辩证关系中,以认识为主要功能的大脑皮层始终起着控制和调节作用”。可见,人的情感活动绝不是超认识而存在的,一定的认识恰恰构成一定的情感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当然要重视并且肯定教师本人的激情在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这点上所起到的辐射效应和积极意义,但同时决不能忘记情感对认识的这种依存关系,即“没有一定的认识内容,情感便无由产生,更无法表现”。一些教师也许是因为忽略了这一层道理,所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情感体验时,往往不是在引导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和认识的同时,再兼之以其他各种情感因素的恰当调动和熏陶,从而双管齐下,收效非凡;而只是看重、依靠情感本身的一些传染作用和催化作用。发觉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该爱的不爱,该憎的不憎,教师或者只是竭力调动自己的感情,充当激情的标兵,试图以此对学生进行示范和打动;或者仅仅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哪一句要读得快、哪一句要读得慢、哪个词要重读、哪个词要轻读……而在最需要下工夫的、同步引导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认识方面,却忽视了。这样一来,所谓的情感激发就难免激而不“发”了。
  误区二:教师在激发学生情感时,未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内容所着重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积极的碰撞和共鸣上,致使被激发出来的学生情感只是一种离题的情感,一种无效的情感。
  不少老师可能有过这样的听课印象:公开课上,当教师抛出了一个令学生心有所动、颇能触及他们情感兴奋点的问题后,学生们先是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接着是积极的发言,后来还发生了激烈的辩论。一时间,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因兴奋而发红的脸庞随处可见,执教者也在一旁激动地搓着手。面对这种热闹的场面,一些听课者仿佛也受到了感染,于是相互交流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了!”殊不知,这种情况实应一分为二地对待。如果这是一种在教师的巧妙促进下,学生对文本内容重点表现的思想感情所进行的身心投入的体验和感受,那当然是难能可贵的;但如果这只是一种在教师的不合理推动下,学生看似相当活跃,实则偏离甚至背离了文本感情基点的无效情感,则又另当别论,而且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记得有位青年教师执教《诗经·卫风·氓》。前半堂课教师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氓》的思想感情基调;并通过一些教学情境的创设,努力使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然而进入后半堂课;在“文本拓展”环节上出了问题。执教者抛出了一项名曰“情感茶座”的探讨栏目:“诗中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对这个观点你是否同意?请说说理由。”敏感的问题,敏感的年龄,高中生很快就兴奋起来了。笔者当时注意到,不少学生都援引了关于男女中学生在早恋时哪一方更容易陷进去的现象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渐渐地,课堂上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女生陷入早恋的情感后更难自拔,理由之一是她们的学习成绩下降得更为明显;另一派则反之。双方唇枪舌剑,神情激动,年轻的女教师在旁边要么时而插话加入辩论,要么就是微笑鼓励。
  不可否认,在教师的一个“别具匠心”的问题的推动下,课堂气氛是被激活了,学生的情感热度在相当程度上也被升高了,但遗憾的是,那只是一种游离了文本情感主旨之外的离题情感、无效情感。执教者把“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句只是当做自己要引进的某个话题的出发点来对待,并且任由学生被激发的情感偏离原诗情感内涵所主导的方向,而疏忽了本应最该做的事情——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氓》全诗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激起他们对这几句诗句所传达的女主人公在经历了痛苦的遭遇后,怨中含愤之情和决绝刚烈态度的深深同情和尊重!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应主要围绕着该激发什么和如何成功地激发这两大块内容进行探索和努力,只有这两方面的工作做细了、做实了,我们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陷入各种误区的可能。
  ①《语感论》修订本第43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②③④⑤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第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浙江象山县教育局表科研中心 31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