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以诗解诗的有益尝试

作者:陈淑维




  古代诗词作家崇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言外之旨”“韵外之致”。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老师过于理性化,遇字必解,就会大大削弱诗词的神韵与诗意,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审美能力便无从提高。能否以诗词来解读诗词,《声声慢》的教学便是一次尝试。笔者试图以品味富有内涵的语言为突破口,进而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与词人同呼吸,共悲戚。并适当展开联想,引用一些具有相同意象意蕴的诗句加以对比或佐证,代替生硬的讲解,以诗解诗,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深层意蕴,从而让学生进入“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声声慢》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晶读“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至“到黄昏,点点滴滴”,并选择最有感触的一两句诗重点晶析。
  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一句的意思是,大雁到了秋天就向南飞,为的是躲避寒冷,词人为躲避战乱而到了南方,两者很相似,表达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哀伤。
  师: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词人年轻时,丈夫赵明诚在外做官,只能鸿雁传书,“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如今鸿雁依旧,但斯人已逝;锦书难托,“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看到旧时雁,只能平添几多愁。
  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句,表面说气温冷暖不定,很难保养身体,其实真正影响词人健康的是悲伤的感情。我们不是常说“笑一笑十年少”吗?
  师:很多时候影响人们身体状况的不是体力负担,而是精神的折磨。所以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诗句。
  生:“梧桐更兼细雨”这几句描绘的是黄昏时分,窗外下起了秋雨,敲打在梧桐叶上,也敲打在词人的心头,这细雨也可看做词人的眼泪。梧桐的意象还让我想起了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诗句。
  师:这几句正是词人化用了前人的词句,如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愁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生:“守着窗儿”句表现词人孤独地坐在窗边,看着太阳渐渐西斜,无聊寂寞愁苦,似乎窗成了生活的寄托,有一种度日如年的感觉。
  师: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那样的宝贵,但对劫后余生的词人来说,简直就是难以忍耐的痛苦和折磨。嫌白天太长,盼望天黑,天黑之后就不愁了吗?其实“愁因薄暮起”,“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夜幕笼罩,周围一片沉寂,更让人难堪。
  当然并非时时处处皆可运用以诗解诗方法,反观自己上的这节课,笔者以为需注意以下三点:
  
  1.选择以诗解诗的恰当时机
  
  一般以学生已朦胧地感受到了诗词的意蕴,但却难以表达或还未深入之时为佳。
  以晶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一句为例。学生已体味到大雁到了秋天为了躲避寒冷就向南飞与词人为躲避战乱而到了南方,两者很相似,却拙于表达。这时老师点拨,此种境遇与哪句诗涵义相似?学生恍然大悟,异口同声地念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摒弃了精雕细刻式的分析,却保留了写意化的神韵。
  再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句的品味,学生已感受到词人为解满腹愁苦而举杯浇愁,却愁上加愁,可无法完全理解酒为何是淡酒。于是引用“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加以比较,问题迎刃而解,学生马上明白了词人前期的愁是一般贵族少女、少妇的闲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闲逸之愁,生离之愁,暂时之愁,愁中往往掺和着甜蜜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而后期国家江河日下,词人沦落天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加上丈夫已逝;可谓死别之愁,永恒之愁,真正识尽了愁滋味,所以不是酒性不烈,而是愁太浓了。
  
  2.把握所引诗词的难易程度
  
  高二学生刚进人古典诗词的学习,大多数同学积累较为苍白;所以在以诗解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积累,尽量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帮助理解,否则,反而使学生如坠云雾之中,迷迷糊糊,且加重了思维负担。
  
  3.努力调动学生自己的诗词积累,加强自主交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感受与鉴赏目标中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诗歌阅读具有内省性,重在体验,因此教师需设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人生体验和诗词积累,并在自主交流中,加深各自的感悟。如为使学生领会《声声慢》开篇叠词连用的独特的表现力,我启发学生回忆、联想使用叠词的其他诗句,学生稍作思考后列举出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等诗句,通过比较体悟,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叠词的作用,不仅能增强音韵美,而且具有重要的表现效果,《声声慢》开篇十四个叠字准确地表达了词人凄凉悲伤落寞的情怀。
  同样,解读“梧桐更兼细雨”几句时,学生想到了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词句,还有的同学想到了唐玄宗思念杨玉环的故事,“雨霖铃”词牌的由来,皆以梧桐、细雨来衬托悲情,较好地领会了“梧桐”“细雨”意象的内涵。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诗词积累,让学生自己与词人、与文本对话,鉴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
  总之,恰当运用以诗解诗法来进行古典诗词教学,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意象、作品的丰富内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既有助于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又使课堂充溢着浓浓的诗意。海德格尔说:“诗意使居住成为居住。”我们不妨让诗意使教学成为教学。
  浙江宁波市第二中学 3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