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我有一个梦想》四疑

作者:刘 弘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最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是人教版新课程教材和普通高中教材的课文,也被沪版中职教材(“10181”32程)等几家省级教材选中。仔细阅读教材中的这篇课文,笔者发现其中有几处疑点没有解决或解决得不尽合理。
  
  疑问一:教材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分析点到命脉上了吗?
  
  人教版新课程教材和普通高中教材在教参中言:“1.这篇演讲为什么能激动人心?因为这篇演讲词有着极其感人的充沛的情感。2.本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因为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呼告和反复等修辞手法,运用华丽的词句,典雅的语言。”沪版教材言“课文借助于梦境以虚论实;课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交互叠用层层推进。”诚然,如果只是从修辞学、语文学的角度审视,编者的这些分析都是中肯的。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析仍然是有缺漏的。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笔法来挥写这篇著名的演讲?难道换了其他的写法就产生不了这种感奋人心的力量吗?
  本质决定形式,形式是本质的外在载体,“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也一样。”“历史的批评是必要的。特别在今天,当我们的世纪有了肯定的历史倾向的时候,忽略这种批评就意味着扼杀了艺术”。本文作者马丁·路德·金(以下简称“金”)首先是一位牧师,然后才是民权领袖。他的父亲是牧师,他的母亲是教师,社会对黑人的不公,使他深刻感到做一名“神职人员受人尊重”。1955年他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后,到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黑人民权运动爆发点)得克斯基督教浸礼会教堂做牧师。当年12月,他受指示领导该市的黑人抗议不平等运动。
  透过上述史实,我们可以悟到金骨子里的东西是基督教义,我们可以感到金“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基督的声音”。上述史实还表明,与其说金选择了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毋宁说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选择了金——牧师家庭出身、神学博士、年轻有为、黑人民权运动爆发地的基督教黑人牧师!金的所有演说是政治演讲和宗教演讲的统一体,是饱满的激情和劝善的热望的统一体。他的所有演讲(不仅是本篇课文),从外到里无不体现着牧师在布道着基督精神,无不体现着基督教教义语言的艺术魅力!课文中,“额外的磨难终有报偿”“一同祈祷”“唱赞歌”“感谢万能的上帝”“云消雾散见天日,万众共沐天主恩”等等语词,都是圣经《新约》《旧约》中的语词,都是金这位牧师在传教布道。课文中,“现在是走出幽暗荒凉的种族隔离深谷,踏上种族平等的阳关大道的时候”等三句,“100年后,黑人依然悲惨地蹒跚于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之下”等几句,这些富含修辞的句段,其实就是圣经《新约》《旧约》中的修辞运用的翻版和延续。该演讲字里行间不离基督教义,这种感奋人心的基督教教义语言,在宏大的十四卷《马丁·路德·金全集》中比比皆是。其实,回溯历史,“东晋以来,‘讲经说法’开始面向各个阶层,所有的宗教都有一批训练有术的讲经僧、布道士,包括后来的基督教牧师。”基督教教义语言充满了安慰、帮助、劝善、公正的艺术感染力,《我有一个梦想》自然激动人心。如果说穆罕默德凭一部《古兰经》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人团结起来,那么也可以说金牧师凭着充满基督教精神及其教义语言艺术的一篇篇演讲,把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以,讲本文的写作特色要凸显体现着基督教教义的语言的艺术魅力,这才是这篇演讲与其他著名演讲的不同之处,这才算摸到了这篇课文写作特色的命脉。建议教材编者在修订时对此有所强调和补充。
  可以说,选编这篇演讲,无形中就打开了一扇了解和感受宗教语言艺术的窗户。这扇窗在几十年的教材中几乎是关闭着的。实际上,世界三大宗教几百年来积淀的教义语言各有其伟大的艺术感染力,宗教语词进入语文活动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未停息过。不过,“人们在使用这些语词的时候,绝大多数是毫无宗教思考或意义的,只是借以表达特定的物象、心境或意念。”但是,作为牧师的金就不同了,他的工作就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并用基督教教义及其语词来倡导“非暴力主义”。
  
  疑问二: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未作解释的金的“非暴力主义”?
  
  为什么金一定要倡导“非暴力主义”?这是课堂上学生很容易迫问的大问题。语文课无法讲透它,却又无法回避。笔者建议:1.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搜集到的资料,点拨学生认识该问题。2.在课外(这是主要的)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更深人地理解和感悟“非暴力主义”。
  “非暴力主义”也称“公民抗命权,”金牧师作为“公民抗命权”的领导人,其“本意就是忠于宪法精神,他甚至试图更忠诚于他所理解的‘宪法’或‘宪法精神’。”
  笔者认为,关于“非暴力主义”,金的(从伯明翰市监狱发出的信)比人教版新课程教材和普通高中教材的教参都说得更直接更明了更口语化,是解读作者及其政治主张的一把钥匙。1963年上半年,金在伯明翰市组织黑人抵抗白人雇佣及商场设置的种族歧视行为时被捕人狱。在狱中,他写了这封著名的信,驳斥了他的批评者们:“我尽力设法站在这两股力量之间,我说我们不必追随满足现状者的无所作为主义,也不必仿效黑人民族主义者的仇恨和绝望。有一种以博爱和非暴力抗议为手段的更好途径。我感谢上帝,因为通过黑人教会,非暴力方式进入了我们的斗争”,“任何非暴力斗争都包括四个步骤:(1)收集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不公正;(2)谈判;(3)自我净化;(4)直接行动。在伯明翰我们已经历了所有这些步骤”。
  
  疑问三:如何审视教材中没提到的金的复杂的人格?
   金名垂青史却非完人。金的人格是复杂的,主要表现在:1.私生活不检点,喜欢招妓。据说美国前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最爱叫部属偷拍或窃听金的买春行为。2.研究者发现,金的神学博士学位的论文(比较田立克和魏曼思想中神的概念)有整段是抄袭同门学兄的。无怪乎1987年以一部金的传记《背负十字架》而获得普利策奖的纽约市立大学教授盖洛说:“金作为民权领袖,是不朽的;但是作为一个人,却是令人鄙视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金的博士论文有剽窃现象固然不应该,但其以后作为牧师所表现的神学才华和领袖能力,却是不容否定的。金的招妓行为当然可诟可耻,让人猛然间无法把他同民权运动领袖、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联系在一起,但与其领导的意义深远的黑人民权运动并没有什么关系。这也提醒人们应立体地多元地去理解金并进而理解其他名人伟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为金的诟病揭开了盖子,并不是一件无意义的事情。
  
  疑问四:沪版教材(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为什么删节金的这篇演讲中集中体现政治思想的1100字?
  
  《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是《我有一个梦想》在沪版中职教材的课文题目,节选自《实用演讲课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它编入教材时,从“就某种意义而言”到“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多达12个自然段、计1100字的篇幅被删节了,编者真够大胆的。
  然而,删节的文字绝非可有可无!这12个自然段强调了集会的目的,告诫美国忽视这场运动的危险性,指明了抗议斗争的行为方式,表达了民权运动者的决心。删节的这些文字是作者的政治主张在该演讲稿中最集中的体现。笔者多次聆听过16分钟的金牧师的《我有一个梦想》的现场录音,留意过删节的这些文字,金演讲至此时真是言之凿凿,慷慨陈词。而删节了这些文字,就如同好好的一个人被抽筋断骨,《我有一个梦想》便成了一只省略的耳朵。
  因此,这种不顾文理文气的删节近乎粗暴地割裂原文,是对作者和读者的双重不尊重,希望编者在教材再版时恢复文章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