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中考文言文训练题

作者:纪荣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大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泰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大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予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 )词的意思(4分)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便(要)还家
  D.寻向所(志)
  2.下列各组加( )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复前行,欲穷(其)林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C不足(为)外人道也
  士卒多(为)用者
  D见渔人,(乃)大惊
  (乃)重修岳阳楼
  3.翻译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
  翻译: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______________
  4.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___________
  5.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___________
  6.有人说结尾写渔人复求桃花源而不得,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是为了增添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
  7.比较上文与下面《桃花源诗》的节选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②靡(mǐ):没有。③暖(ái):隐蔽。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参考答案:
  
  1.A沿着 B对……感到诧异 C同“邀”,邀请D标记
  2.B(代词 那)
  3.(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关键点:渔,异)
  (2)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关键点:乃,无论)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不足为外人道也。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②百姓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6.参考:陶渊明心怀理想,设计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作为自己政治理想的寄托。然而,残酷的现实、卑微的处境让他感觉到这一理想的实现是不可能的,故文末以此隐忍之笔含蓄收之,多少反映了他心中希望之火的熄灭,桃花源只是他政治理想的乌托邦。(言之成理即可)
  7.C(应是人人劳动,和乐富足)
  
  阅读下面两段文盲文,完成各题。
  
  (甲)
  
  十年眷,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长勺之战,曾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牺牲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成(咸:普遍),独恭不优(优:富足)。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之享(享:祭品)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选自《国语·鲁语上》)
  
  1.解释下列加( )词在句中的意思
  A.又何间(焉)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C.余不(爱)衣食于民
  D.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
  2.给下面的语句加上标点。
  公 曰 余 听 狱 虽 不 能 察 必 以 情 断 之 对 曰 是 则 可 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_________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_______
  (3)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
  翻译:______
  4.读了这两则选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50字)
  答:______
  
  参考答案:
  
  1.A参与 B同“遍”遍及,普遍 C吝惜,吝啬 D从事
  2.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3)因此,使用百姓,没有不听从的,祈求保佑,没有不满足的。
  4.鲁国取胜的根本原因是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取得胜利。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事情,人心所向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言之成理即可)
  江苏高邮布教研室 2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