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公输》“短褐”补注

作者:李耕拓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输》中,有一些词语编者没有注释,或许编者以为它们跟现在的意思差不多,其实不然。因此,有必要补充注释。例如“短褐”一词。
  原文说:“邻有短褐而欲窃之”,“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课本只注释了前一句中的“褐”为“粗布衣服”,而没有注释“短”。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有“短褐穿结”一句,人教版初中《语文》第3册第26课释为“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也释“短褐”为“粗布短衣”(上册第22页,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1998年印刷本)。还有的把“短褐”解释为“短的粗布袄”。因此,人们几乎都把这里的“短”理解为今天“长短”之“短”。其实,这里的“短”不是“长短”之“短”,而是“桓”(shù)的通假字。
  “短”和“桓”上古都属于元部端纽,声音相同,为同音通假。《史记·孟尝君传》:“今君后宫蹈绮觳(hù),而士不得短褐”。《战国策·宋卫策》:“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吴师道补注:“姚本注,‘短’一作‘桓’。《韩文考异》云,‘桓褐’一作‘短’。”按,“桓”是指“仆人穿的布衣服”。《汉书·禹贡传》:“妻子糠豆不赡,桓褐不完。”颜师古注:“桓者,谓僮竖所著布长襦也;褐,毛布之衣也。”《辞海》释:“桓”:“古指僮仆所穿的衣服。见‘桓褐’”,又释“桓褐”:“粗陋短衣,多为贫苦者所服。……亦作‘短褐’。陶潜《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1999年版缩印本第2173页)《辞海》又释“短”云:“㈡(sha)”:“见‘短褐’”,“短褐”:“亦作‘竖褐’‘裋褐’。古时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史记·孟尝君列传》:‘亡不得短褐。’司马贞索隐:‘短音竖。竖褐,谓褐衣而竖裁之,以其省而便事也。’”(第2095页)《现代汉语词典》“桓”字条未单独作注释,其下只收了“桓褐”,解释为:“<书>粗布衣服”(1996年版第1176页)。《辞源》中“桓褐”除了收入上述意义外,还指短而窄的衣服。如《史记·秦始皇纪》引自贾谊的句子:“夫寒者利桓褐而饥者甘糟糠。”《集解》引徐广的话解释说:“一作‘短’,小襦也,音竖。”《索隐》:“谓褐布竖裁,为劳役之衣,短而且狭,故谓之短褐,亦曰竖褐。”(第2825页)此外,《辞源》中也收有“短褐”一词,解释说:“古平民所服粗布之衣。短,‘桓’之借字。……”(第2230页)
  由此可见,课本中的“短褐”即“竖褐”“桓褐”,“短”为“桓”的通假字,应当读作shb。
  参考资料:黎千驹《训诂方法与实践》第3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
  湖南岳和市平弛中学 4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