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服务学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作者:黄井前
学习
古希腊有句名言:“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也就是说只有唤醒了学生的学习意识,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远比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从长远看,只有掌握了方法才可能持久地、不断地去吸取新的知识和营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我们要用怎样的方法来点燃那个神秘的智慧之源呢?这里我们不妨借鉴《学记》中的真知灼见:
第一是“遭而弗牵则和”,也就是说服务是“导”而不是“牵”。就像孩子刚学走路,每一个父母都会在孩子摇摇晃晃向前迈步的时候冷不丁放开孩子的手,让他自己走几步,然后不断地延长走路的距离,孩子也在一次次胜利的喜悦中学会了走路。而我们一些“好心”的教师却常常是“抱着学生走”——把知识一遍又一遍地嚼得烂烂的,变得全无滋味时再喂入学生的口中,殊不知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养成了不用思考的坏习惯,也败坏了学生学习的胃口,久而久之,积极的思维活动便从他们的头脑中消失了,可怕的懒惰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语文能力的提高成了一句空话。
第二是“强而帛抑则易”,服务是“强”(鼓励)而不是“抑”(硬逼)。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学得踏实,才能充满兴趣地一直学下去。语文教材对阅读和写作这两项基本技能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但是只有经过教师的合理指导才能达到示范的功效。因此,当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名篇佳作时,既不能肢解完文本后一股脑儿地倾倒蛤学生,也不能打着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的旗号丢掉了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而应该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落实相关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同时通过恰当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鼓励,少强迫。
第三是“开而弗达则思”,服务是“开”(启发)而不是“达”(直达问题的终极目标)。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变得乐于思考。现在的学生阅读量不可谓不大,但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上。特级教师于漪在《聚焦在文化认同上》(文章见2005年8—9合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一文中这样写道:“学生浅阅读对长知识、长见识、长能力、长思想帮助甚微,蜻蜒点水,总难领略水的温存,水的多变,水的活力。学教材中课文也是一样,如果只是浏览,粗知大意,或只在文字上作些表层的推敲,就会像浅阅读一般,留不下痕迹,更不用说镌刻在心了。”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读透课文,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用恰当的方法挖掘出其中的一两点引领着学生读深读透。我认为,多采用比较的手法,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来分析,既能温故而知新,又能在比较与鉴别中得到更大的收获。万技伟老师的教例正是较好体现了《学记》的精神。
所以,服务学生要求教师既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加强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还要掌握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并多吸取适合当代学生的学习方法,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始终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
四、学生课内外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积极正面的引导
我们常对学生说“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因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在课外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和课堂内的语文学习活动一样重要,所以,也离不开教师积极正面的引导和服务。
比如课外语文学习活动中囊重要的一项活动——阅读。课外有一个精彩的书的世界,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喜欢阅读的人不容易感到孤独,只要一册在手,他的世界立刻会变得丰富起来,他可以和各种各样的人对话,他可以神游名山大川,他可以在茫然的时候找到一个精神导师,他不容易迷失方向,当然还有个前提,他读的是好书且会读书!所以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有教师的引导。不少语文教师会给学生开一些书目,这是一种比较好的课外拓展的方法,至少满足了那些感觉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的内在需求,也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但仅仅介绍名家名篇还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融入学生的世界,我们也应该去读一读他们喜欢的书。比如说,也许我们并不喜欢韩寒,不喜欢他的《三重门》中的那种看似俏皮但在我们看来是故作幽默的文字,可我们是否从中感受到了一点什么?仔细品味,发现其语言风格有点像钱钟书的《围城》!尽管那些文字在我们看来是想学钱钟书却只学了一个外壳而并没有学到其内柱,我们却立刻可以意识到,推荐《围城》的机会来了;就这样,钱钟书的《围城》被顺理成章地推荐给了同学们,接着还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欣赏、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哪怕得出的结果与我们不一样也无妨,毕竟他们的思考是最珍贵的。换句话说,韩寒的书就是他们自己生活的再现,把自己的一票投给了一个目前根本无法与钱钟书一决高下的少年作家,是不是更表现了他们的真诚和勇敢呢?他们是不是更应该得到嘉奖呢?此时教师的服务表现在对同学的肯定,也表现在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拿出来与同学们共享,哪怕和他们争论得面红耳赤也是幸福的,只要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让同学们在比较中学会鉴别欣赏。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是读者对作品的第二次创造,也是一种需要被引导的创造,教师和学生阅读同一部作品就是在作者—教师一学生三方建立了一种对话关系,语文老师就是学生与作者之间的那座桥梁。
除阅读外,语文教师还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参加各类语文活动,在活动中长知识、长能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各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如是说。当我们激起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唤醒了他们也许正沉睡着的语文意识的时候,必然鼓舞着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学习语文。“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说“要使学生能够单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总之,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做好服务工作: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还应尽可能地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地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在学习、研究、探寻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充满信心
上海建平世纪中学 2012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