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高考语文应试能力训练策略浅谈

作者:唐 俊




  目前的高考应试训练既是必要的,也是师生的必然选择。教师如能正确处理应试训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的训练,则未必不能取得提高语文素质与提高应试成绩的“双赢”结果。然而目前的高考复习及应试训练的确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采取必要的战略调整,运用科学的策略和方法。
  目前高考复习的症状如果一言以蔽之,就是“三段模式+全真模拟”。
  所谓“三段模式”,即高三学年的语文复习一般有以下三个阶段:
  (1)高三上学期完成高中教材的教学任务,为迎接毕业会考进行首轮分册复习;
  (2)根据《考试说明》进行第二轮的“考点”分项复习和训练;
  (3)第三轮的综合训练。在第三轮的复习训练过程中,一般安排不少于三次、间隔大约一个月的“全真”模拟考试。
  必要的模拟考试不可少,如何安排复习和训练,教师也有自主权。但目前的这种模式之所以说是“症状”,是因为它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科之间的冲突。各学科集中在最后阶段复习,势必因为都增加训练量造成时间不敷利用的矛盾。
  第二,学生身心的疲惫。由于上述原因,学生生理疲劳自不可免;由于复习的内容为“旧知”,如果复习手段单一和陈旧,则很容易诱发学生的心理疲劳。
  第三,训练观念的狭隘。在习惯采用“三轮复习+全真模拟”应试训练模式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训练观念是比较狭隘的。其主要表现是:《考试说明》中“不考”的则既不教也不练;把语文能力操作实践活动“窄化”为书面作业乃至大量做试题;把应试能力训练的空间等同于课堂,在最后阶段则把课堂异化为考场。
  上述三个问题极易造成语文应试训练效益不高的后果。因此有必要转变观念,正确处理素质教育和应试训练的关系。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
  1.明确《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正确处理“教”与“不教”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首先,“教”是基础,教师应科学地传授课标规定的语文基本知识;其次,“不教”是目的,而要达到目的,又必须注意通过“教”使学生掌握自学、自悟的方法,即重视“学法指导”。否则,“不教”就会落空。
  2.明确(考试说明)对学生素质考查的特点,正确处理“考”与“不考”的关系。
  以(考试说明)为依据的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不断趋向语文实际应用能力考查。在明确这一特点之后,还存在着一个正确处理“考”与“不考”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考”的知识和能力当然要传授和训练,这不必多讲;另一方面,“不考”的就不教不练则是狭隘的、短视的,事实上也是影响高考出成绩的。我们认为,“不考”的若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坚持适度的教学和训练。相互关系处理好了,就能在高考中发挥正效应。
  3.重视学生心理调控问题,正确处理“智”与“非智”的关系。
  在语文复习和应试训练中,一些学生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其产生原因是多样的,有的是由知识、思维障碍所致,有的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世界观和必要的心理疏导与训练所致。其中比较突出的心理障碍是失衡和恐惧。失衡的主要表现是他人的复习方法、效果和自己的测试成绩干扰太大——如别人“开夜车”,自己精力不济也要开;别人拥有某种复习资料自己却没有;别人某次得了高分,自己原来成绩比他好现在却不如,等等——从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安排学习和复习。恐惧的表现则是过多设想高考成绩不佳,以致在考场上过分紧张。
  一些学生复习阶段效率低下和考场上发挥失常正在于上述心理障碍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而要化解心理障碍,仅仅从宏观上进行成才观、世界观的教育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微观上进行实例和心理实验点拨,从而提高学生自我调控学习和应试心理的能力。
  这里举两个启发学生自我化解心理障碍的实例。
  其一: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中国射击队全军覆没,未获一块金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还是那批教练和队员,却力克强手,夺得数枚金牌,为国争光。奥妙何在?在于中国射击队吸取汉城奥运会失败主要在于队员心理失常未能发挥平时训练水平的教训,队中引进一名心理教练。该心理教练的秘诀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只想动作,不想结果。正因为队员在赛场上不受其他国家队员成绩的干扰,一心只考虑技术要领,正常发挥又何愁不出成绩?
  其二:美国科学家的“白鼠”实验。白鼠未受外界干扰时,可沿水桶边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游泳,不会淹死。一旦猛地剪去其一侧胡须,再扔到桶中,则很快淹死。难道白鼠的游泳能力与胡须有关?其实不然。剪去一侧胡须的白鼠如果让其在笼中恢复正常状态,再扔到桶中仍能游泳,不致淹死。白鼠淹死的原因在于被猛然剪去其胡须时受到惊吓,尚未摆脱恐惧状态即已魂归天国。这个实验表明恐惧心理会导致正常能力不能发挥。
  从实践看,运用实例点拨的方法在考前引导学生自我调控心理,效果是比较好的。
  在正确处理上述三对关系的前提下,在高考语文复习和应试能力训练的过程中,针对前面提到的问题,可以作适当的策略调整。主要对策是:
  一、复习适度提前,知新温故并举。
  为避免各学科冲突,语文系统复习的时间可以提前,从高三第一学期或第一学期期中后即可进行;为避免教学或复习的单一,新课不宜过早结束。这样,每周新课与复习各一半课时,穿插进行。
  二、活动适度安排,多种课型并行。
  目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般能够带领学生开展语文活动,但到高三即停止。我们认为,为避免应试能力训练形式单调造成学生身心疲惫,在高三复习阶段,也应大胆开展适度的语文活动,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多种活动式复习课型。
  三、训练适度强化,整合知能专题。
  按照考点进行分项强化训练是教师的习惯做法,也是可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明确考点的,如修辞,其知识范围和能力层次是什么以及怎样安排训练?没有明确考点的,如写作训练怎样安排合理的序列?等等。因此,在复习中教师需要自己整合知能,设计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