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审美个性

作者:吴伟昌 吴卫东




  在江苏无锡市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中,我们选取了人教版高中《语文自读课本》第三册著名作家林非先生的作品——《武夷山九曲溪小记》。林非先生是著名的散文作家和散文理论家,看他的作品不能不关注他的创作理论。他主张:“纪游散文当然要写出眼中之景,但更要写出心中之景。”他强调情与景的融合,强调真性情,强调个性。这与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又研读了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五单元教学要求,那要求恰好与林先生的散文主张是一致的。据此,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情景结合、因景生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研读课文,我们发现:其实作者写作的目的简单地说是倡导人们去创造美,而他自己呢也不囿于成规,写一些陈旧的东西,“赋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眼光,对每一种美丽迷人的山光水色……说出自己心里的印象,唤出最能够传达它神韵的声音”,着重写出了自己对武夷山九曲溪美景的独特感受。因此,我们选择文章的最后一段——揭示作者写作目的的段落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倡导学生创造美,“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看,启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在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武夷山九曲溪景点和作者简况的基础上,加强自读感悟,然后进入师生多边互动对话的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找寻体现作者写作目的(情)的句子并朗读。要求:1.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情)。2.思考围绕写作目的,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对武夷山九曲溪的热爱。具体内容主要有:溪涧、山崖、丘壑、流水组成的山水景色。
  (理清写作思路,明确:写了“山水情”“山”“水”“特写山”等四个部分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鉴赏讨论四个部分写景状物的精妙之处,挑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多读两遍,作一些评点。步骤是:1.分组讨论;2.交流发言。
  生组1:(读第8小节)特别是最后一句话“柔情脉脉的碧水”具有一种人性化的特点,将“碧水”写得生动、活泼并具有深情。
  生组2:(读第6小节)其中对峡谷的描写形象并且具有一种豪迈的气势。
  ……
  (教师重点导入鉴赏“特写山”,朗读13—15小节,评点)
  师: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玉女峰特点的词;分析作者写玉女峰的目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赋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眼光”)
  生:玉女峰特点是娴丽、俊秀、巍峨壮观、顶天立地。
  这些描述玉女峰特点的词语的风格并不是和谐统一的(玉女峰形状并不像玉女,偏偏有人把山峰叫做玉女峰),而作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得出了“每一个人都应该赋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眼光”的观点,甚至建议大家“把这九曲溪畔的三十六座峰峦,都叫出一个最确切和美丽的名字”。
  师:(介绍“玉女峰与大王峰的传说”,然后提问)这么优美的传说,如果我们同学写这篇游记,会不会用呢?作者又为什么不用呢?
  生:会用。作者不用可能与文章的篇幅有关。(学生都笑)
  生:作者始终在说大家要去创造美,如果直接使用美丽的传说的话就好像缺乏自己的创造了。
  生:我也赞成刚才第二位同学的说法,作者如果在这里复述别人创造出来的神话传说就不能反映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就没有办法表现出自己对九曲溪美的感受,这是肯定不行的,不符合作者的写作要求。
  (师朗读最后一段。明确:同学们大多会用。作者不用,是与写作目的有关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倡导人们创造美。他作出表率,不用现成的故事,而是表达了自己对玉女峰与大王峰的独特的审美感受。)
  师:我们从写作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林非先生的散文创作。林非先生曾这样说:“纪游散文当然要写出眼中之景,但更要写出心中之景。”其实,不仅仅是纪游散文,所有体式的散文都应如此。林先生还说:“‘美文’艺术的核心确实是在于真情实感,散文家如果能够充分把握自己这股真情实感的激流,不住地汩汩倾泻,肯定就会出现富有艺术光泽的绝唱。”
  那么我们再次来看作者的写作目的,你是否会有新的感受呢?美”这一情,他自己也不囿于成见,人云亦云,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审美见解。
  因而,我们认为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文本,充分关注文本的特点,挖掘文本本身的内涵,又不能被文本束缚住手脚,不能让学生按图索骥地在老师的问中找答案。教师问学生答,并不一定能够体现启发式教学,而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想象空间,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个性,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不断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