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学校语文教育:言教为本
作者:桑志军
向,也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更为稳定、全面、高效。身教决不可喧宾夺主。如果没有了教师的言教,班级授课制也就不存在了,学生的学习也就和社会“一般学习者”没有什么差别了。
2.言教符合学校语文教育的特点
首先,学生的语文“学得”要靠语文教师的言教来实现。“习得”是通过对父母及他人言行的观察、模仿,靠自发的直接感知,无序的潜移默化,主要靠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是日常生活中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课本,依靠感悟、体味、涵养,从“教者”这一角度采看,“习得”是以“身教”为主的。而学校语文教育的根本——学得,则是在经过专门训练的语文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其主要的特点是自觉、理性、有序、有计划有步骤,因而也是更高效的语文学习活动。所以,余应源先生说“学搏”是“专业教育情境中的语文学习,属于科学世界的教育。”①从“教者”的角度来说,“学得”当然应该以“言教”为主。
其次,学校语文教育是科学有序的。科学的学校语文教育要求言教为主。有人认为,在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中,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己读、写、背,学生通过自己的“习得”来掌握文言文,“学得”的成分很少,而学生语文也学得很好。由此得出,语文教育是无序的,主要靠学习者自身的潜移默化形成能力素养。这个问题,必须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古代语文教育受客观历史条件所限,那时候还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语文教师,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也远没有达到今天的层次,私塾先生的教学也没有达到专业化层次,教师们往往是凭借自己对语文教学的领悟采进行语文教学,凡是读过书、具有一定文言能力就能当先生,在此过程中当然有许多好的仍值得今天借鉴的教学方式,但是,采用身教方式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古代学生在语文能力的获得和形成上可能要比今天的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今天的学生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花在语文这一个学科,他们还要学更多的学科、更多的知识。今天,学校语文教育必须从让学生的笼统感悟揣摩的学习,发展到科学化的语文学习。虽然科学化的含义到今天为止语文教育界还在争论之中,但是学校语文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是科学有序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这已经是共识。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必须由语文教师根据言语教学规律,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而系统的语文能力训练来完成。如果仍由学生自己去漫无目的地潜移默化,从教师的言语行为中去感悟语文,这显然是语文教育的一种历史倒退。科学有序的学校语文教育不能只是靠教师的身教来完成,必须着眼于言教,言教必然成为学校语文教育主要的方式。
再次,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最主要的语文教学媒体——言教的手段,之后才是身教的材料。高效的语文教育活动离不开言教。“人的学习,总是在同其他人的交往中发生的,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②有意义的教师言教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对课堂中学生的听说读写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同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需要教师加以言语指导,这是以教师言语为中介的。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中介,具有概括、提炼的功能,可以最大限度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高效化、科学化。学生通过语文教师有意义的言教,不仅可以突破个体感观的局限,使直观、具体的思维上升为抽象的理性思维,而且,借助于教师语言,可以将抽象的思维形象化,从而加速学生认识过程。
四、结论:言教为本,身教为辅
两院院士吴阶平先生在为《教育艺术》创刊5周年的题词中写道:“言传身教介乎有意与无意之间”。这句话颇富哲理气息,耐人寻味。说“有意”,是指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想到自己的责任,不放过任何机会去履行教书育人的义务,这多半指“言传”,就是有目的地用言语去传道、授业、解感。“无意”当是指教师在不经意间发挥“身教”的作用。
一方面,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教师言行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行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言语行为的规范性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如果教师自己的言语不规范,不得体,甚至错误频出,那么势必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语文教师的身教也是成为一个合格语文教师的前提条件之一。
另一方面,作为学校教育中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要做到自身言语规范,语文水平高,能力强,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言语学习榜样,加以身教;语文教师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语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语文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引路人,作为学校教育中从事语文教育的专门人员,更有责任、义务去指导学生如何学好语文,施以言教。语文教师更要研究言教的方法。言教不是简单地将教师自己的读写听说活动的结果传授给学生,这实质上也是一种身教,不是言教。真正的言教是要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言语活动的语文能力,这才是学校语文教育的根本所在。
①余应源《要语感,还要不要训练?》,《中学语文教学》,2003.2 ②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第48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