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话题作文的命题趋势

作者:洪方煜




  综观去年16套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尽管风格各异,命意千差万别,但骨子里仍然是宽泛意义上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从最初的发轫,经过这些年的演变到今天,还将如何发展呢?下面笔者对此作些简要分析与归纳。
  
  一、命题型话题作文
  
  其特点是虽然明确给出了作文题目,是命题的,但同时又具有话题作文的主要特性: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体裁不限,是一种更宽泛意义上的话题作文。如今年北京卷的“说安”,天津卷的“留给明天”。对于这些话题,写作时可采用补充法,如“说安”中的“安”可以解释为“安全”“安宁”“安逸”“安于……”,还可以解释为“安定”“安心”“安稳”“安乐”“安康”“安居乐业”等等;“留给明天”可补充成“我们能留给明天什么资源”“留给明天一方明净的蓝天”“留给明天一点美德吧”。这类话题往往题面简单,不存在审题难度,考生不会因审题的障碍而咬笔杆子。
  
  二、象征比喻型话题作文
  
  象征比喻型指的是话题采用的是虚题,写作时需要找一个具体的事物与话题构成象征或比喻关系,化虚为实,以此来增加审题的难度。
  较典型的是浙江卷的作文。话题是“一枝一叶一世界”,写作时不能将“一枝一叶一世界”理解过实,而应想到与之相对应的一些具体的事物;换言之,“一枝一叶与一世界”是某些事物关系的类比,两者存在比喻与象征关系。
  
  三、思辨型话题作文
  
  典型的是全国卷的三套作文。全国卷一话题为“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旨在让人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某一事件出现的结果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而且必然是这样。
  卷二的话题为“位置与价值”,旨在引导考生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让考生明白,社会为人提供合适的位置,人在社会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社会也就在人们的价值实现中向前发展,一般说来,这两者是互相作用互相前进的关系;但在社会未能为个体提供位置的时候,个体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则需人们好好思索一番。此文题让人跳出了狭隘的个人圈子,站在价值的角度审视自己,审题上不存在难度,很有积极意义。
  卷三的话题是“忘记和铭记”,两个概念的关系是相对的,理解此题,首先应明确忘记的是什么,铭记的是什么,选择忘记或铭记会给人一种怎样不同的结果。从写作上看,可写自己,也可写别人;可写历史,也可写现实。从人物选择上看,可选历史人物,如屈原、陶渊明、司马迁、嵇康、李白、杜甫、苏轼、于谦、谭嗣同、秋瑾、鲁迅……也可选现代人物,如钟南山、高耀洁、任长霞、刘翔、杨利伟……从内容上看,可写正面的,即应记住什么,也可写反面的,即应忘记什么,也可两者结合起来写。
  三套文题所用的材料不少考生都很熟悉,话题用语也很明确,不存在审题难度,不同考生之间的区分度主要是选材与写法。应当说,这样的作文题让每个考生都可下笔,都有话可说,都能“进得去”;当然,能否“出得来”,则要看考生的写作水平。这很好地起到了选拔的作用。
  此外,湖南卷的作文,其话题是“跑的体验”,也可看成是一个“走与跑”的关系型话题作文。
  
  四、图画型话题作文
  
  典型的是福建卷的作文。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了两幅图:一幅是标准的圆形,周长小,面积大,比较稳定;一幅是带有棱角的圆形,周长大,面积小,比较多变。仔细辨别比较两幅图画,我们不难看出:第一幅图强调圆、大、稳,拓展空间小;第二幅图强调有棱角、小、多变,拓展空间大。这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有关“稳定与多变”或“变与不变”之类的话题作文。
  
  五、诗句型话题作文
  
  其特点为作文题是一句诗,在本质上仍具有话题作文的特点。典型的例子是辽宁卷,其作文题只有七个字:今年花胜去年红。
  初见此题,写惯了关系型话题作文的考生或许有点慌张,这分明是一句诗,该怎么审题呢?实际上,静下心来思索并不难。该话题有三个要素:一是今年花红,二是去年花红,三是今年花的红艳度胜过了去年。这里的“花”可指学习成绩,可指一个班级、一个集体,也可指一个人的事业。如写贝多芬,由在音乐上天赋的发现到最后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杜甫,从年轻时的《春望》到安史之乱时的“三吏”“三别”再到晚年的《登高》;写邰丽华,从最初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到去年春节晚会上倾倒全国观众……这些人,都为自己的人生之路竖起了一座又一座丰碑,都是“今年花胜去年红”的典范。
  
  六、探索型话题作文
  
  指的是带有浓厚探索性质的作文题。早在几年前,全国各地都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探究性学习,但近几年这种热情有所减退;而在作文中引进探索性质的题目,有利于学生切实开展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实际上,近年不少满分作文,其成功主要得益于平时的探究性学习,因为平时有这方面的积累,且认真探究过,切实整理过,所以考试时一看到相关的话题,马上想到这样的课题,下笔时自然是洋洋洒洒,文不加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出题者引进这种题型,应该说是有远见有眼光的。
  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上海卷。上海卷的作文题是从三个镜头中让学生看“文化生活与成长”的关系,其命题仍体现了其一贯的兼收并蓄、开放而大气的海派特色。回顾上海这几年高考作文题,当别人都为话题作文的转变,为反抄袭、反宿构而费尽心机苦苦探索时,她走了一条既出其不意又简便可行的回归传统的路子:命题型话题作文。而当别人邯郸学步转过头来模仿时,上海早就轻舟已过万重山——她又以更高远的目光,引进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将之融入作文命题,让考生对当前的文化生活作一番评析,有文化品位,有现代气息,有思辨色彩。这样的作文题,学生既熟悉又喜欢,有写作积极性,乐意写,也能写好。
  从写作上看,考生可选取一点来写它与自己成长的关系。如谈武侠小说的影响,可写凡事要以德为先,为人要有侠义精神,人活世上要为国为民方显英雄本色,血腥暴力非侠之本义等等。当然,写作时要结合具体事例展开,或写出自己认识的波折来。至于流行歌曲,学生更是熟悉,可写自己与某歌曲的三年之缘,写自己在伤心痛苦时歌曲对自己伤口的熨帖,写自己与某歌曲(磁带)之间的一段不平凡的经历等。至于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考生大都有亲身经历或切身体会,可写范围极广阔。
  应当说,上海卷的尝试是成功的,值得继续提倡。
  
  七、研究型话题作文
  
  典型的例子是江苏卷,作文题是“凤头、猪肚、豹尾”,出题者的用意是将写作领域的理念引入作文,带有学者研究性质。从开拓话题的新形式上看,这种突破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从考生审题这一方面看,如同2004年江苏的作文题是“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一样,范围过于狭窄,考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这样的题目与其说是考学生,不如说是考专家,试问一些学者专家,有多少人能在规定时间内写好这篇作文?在高考这场押题与反押题的无硝烟的战争中,江苏省的命题专家们绞尽脑汁,力求创新,最终走上了与考生为敌的道路。
  看来,若要使这种新生话题有生命力,命题者应在写作范围上适当放开,题面上作些引导,使学生不至于感到无从下手。
  
  八、材料型话题作文
  
  早在二三年前就有人设想,能否将材料与话题作文结合起来,既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对写作的范围有适当的限制,同时又能扬话题作文开放性之长,从而真正起到选拔优秀人才的作用。在广大专家与一线教师的期盼中,今年的湖北卷率先采用了这种话题作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