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无须赶鸭子上架

作者:黄国和




  在读完《质疑〈人生的境界〉》(《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8期)一文后,我总觉得有话要说。这篇文章,抓住冯文的“觉解”一词深入剖析,侃侃而谈,得出了“人生价值不应该是境界说所说的‘觉解’而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来评价人生价值,必然会得出与境界说评价大相径庭的结论”的结论。真可谓洋洋洒洒,言之凿凿。其实仅靠这一点来质疑《人生的境界》实在没有必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一个问题,即冯友兰不是唯物主义者,更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是一位唯心主义哲学家。
  我们知道,在新理学理论里,冯友兰把世界划分为二,一个是此岸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彼岸的虚构的“理世界”。他认为现实世界的“物”是“相对的料”,它是第二性的。而“理世界”里的“理”“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则是第一性的。就像“必须先有飞机之理,然后才有飞机”一样,“物”是“理”之实现。这显然是客观唯心主义。在谈到人生观问题时,冯友兰区分人的四种境界,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的人,“体与物冥”,“万物皆备于我”,“我”成了“大全(即理世界)的主宰”,这又是主观唯心主义。正因为冯友兰是唯心主义者,我们就无须用辩证唯物主义这把尺子来衡量他的作品。也正因为他是唯心主义者,其认识论的出发点必然是,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主张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由此可知,冯友兰人生境界的划分以“觉解”为标准就不足为奇了。如果质疑他人生境界和人生价值为什么不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为标准,无疑是赶鸭子上架,如同大地要运行日月星辰,天空要生长松竹菊梅一样令人发笑。
  这里,我们不多谈哲学问题,因为冯文已被选为高中语文教材。我们只能作为语文课来讲授,不能上成哲学课。同理,作为一篇课文,我们有必要讲清它的背景和意义,《人生的境界》也不例外。
  冯文的境界说建立于20世纪30—40年代。他的这一学说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时,给很多学子带来了精神的升华和无穷的享受。曾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受过冯友兰教授人生境界说影响的吴讷孙回忆说,他在联大上二年级时,有一个时期感到生命空虚,毫无疑义,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忽然想到要去拜访冯友兰先生,请教人生真谛。经过冯先生的劝导,吴讷孙改变了他的消极厌世的人生观,从此积极努力,发愤读书,后来成为美术史专家(《道通天地•冯友兰》)。当年在西南联大听过冯先生的课的人,大多数愿意在苦闷烦恼之时,从他身上获得精神鼓舞。郑敏是又一位代表人物。她也曾吐露心迹:“冯先生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启发了我对此生生存目的的认识和追求。”“西南联大给我的教育,特别是冯先生的关于人生宇宙的哲学教育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遇事,遇人,遇问题,它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的决定和反应。”可见,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在当时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是何等巨大而又深刻。他的人生哲学的积极意义——我成了“大全(理世界)的主宰”,使他的学生甚至学院同仁信心倍增,致使国家和民族危难时期,他们精神上没有成为亡国奴。这是人生境界说的历史作用,它既开花,又结果,是在实践中被证明了的卓著功绩。
  历史已成为记忆,现实就在眼前。当人生境界说走进中学课堂时,它的现实意义又在哪里?是着手于“人的价值标准不应该是境界说所说的‘觉解’,而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还是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显然,我们更需要的是后者。我们要吸收人生境界说那些积极有用的成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这是语文课“道”的要求。
  冯友兰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也就是说后两者需要教育和塑造。一个有高度觉悟和高尚道德的人,他(她)的行为绝大多数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一句朴实无华的语言,始终激励着雷锋忘我工作,不计名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那怀着“真理、友好、仁爱、和气和善良”的道德原则的法国医学家、神学家、哲学家史怀哲,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锦绣前程,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自己建诊所,冒着感染瘟疫的危险,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并在恶劣的条件下于繁重的医疗工作之余,创立并身体力行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正是这为人类奉献爱心的思想,才促使史怀哲有那一系列的爱心行为,也使得他能在非洲大地上建立一座崇尚而又不朽的道德丰碑。
  雷锋、史怀哲都未做过惊天动地的事,没有“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也没有“表演奇迹”,但他们都是“在觉悟状态”下做他们所做的事。
  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发现和传播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积极意义和闪光内容,为培养“有理想、有道理、有纪律、有文化”的下一代服务。利用这一文本资源教育学生要具有“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当今构建诚信与和谐社会的需要。这正是我们在教学《人生的境界》这篇课文时应该有的基本态度和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