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文本细读——我这样教《那树》

作者:张传松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诗人泰戈尔告谕我们,鹅卵石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水的载歌载舞不断地抚摩,而不是锤子的几下打击。阅读能力的形成,尤其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对自身母语的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慧心操作,具体落实到教学上即展开文本细读。
  下面是我教《那树》(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下)时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几个做法和思考。
  一、沉醉朗读,把握作品的脉搏。
  师:把题目用赞叹的语气读出来
  生:那——树——啊!(饱含赞美之情)
  师:找出文中赞美“那树”的句子,用类似的感情读出来。
  生: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间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语气舒缓,重读“立”字,表现那树的坚毅)
  生: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语调轻柔,读出那树对人的荫庇)
  生:入夜,毛毛细雨比猎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美美地读,营造出诗情画意的美)
  生: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语气铿锵有力,表现那树的执著、坚定)
  生: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重读“通灵”“先”体现那树的善良)
  师:把题目用痛苦的语气读出来。
  生:那——树——哟!(饱含痛苦无奈之情)
  师:找出文中表现“那树”痛苦无奈的句子,并用类似的情感读出来。
  生: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读得非常沉重、缓慢、表现那树的痛苦遭遇)
  生: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走。(读出激愤之情)
  生: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把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读得无限痛楚和无奈)
  生: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读成降调、轻声,表现那树举重若轻坦然领死)
  生: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读得庄严、肃穆,像给那树唱挽歌)
  生: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三个“一层”和“闷死”重读,表现那树的无限痛苦和悲哀)
  师:同学们再找出文中人类对“那树”愚妄无知的句子。
  生: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读出浓重的疑惑之情,表现人类的浅薄无知)
  生: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重读“咬”“嚼”“白森林”表现人类的凶暴)
  生: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有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米(读成欣喜状,表现人类的浅薄、势利)
  生: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用沉重语气读,表现人类的残忍,作者的愤恨)
  师:通过对课文多角度的朗读,你是否领悟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作者沉痛、悲愤的感情。
  生:树是古老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生存之本,舍弃它,我们就如无源之水,将失去生机与活力。
  生:那树是奉献者,但它的结局是悲惨的,通过这种因果错位,我看到了现实中也有奉献者不被理解的,他们是痛苦和悲哀的,让我想到了张晓风笔下的“行道树”,也是悲凉的奉献者。
  生:我看到文章反映的是人类的发展与大自然的矛盾。
  生:我看到作者在倡导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朗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在朗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者的理解、感悟与态度。确实,通过对《那树》的多角度朗读,学生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悲哀、幽怨和愤恨,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既多向又深刻。
  二、揣摩词句,感悟语言的张力。
  师:我们的这些领悟是否为架空分析呢?文中的词句是否承载了这些意义呢?下面就重点词句加以揣摩。
  生:“立”字作者不厌其烦,不怕有重复之嫌,几乎是连用6次,凸现那树的傲然雄姿。
  生:连用6次“立”,一方面说明树的古老,另一方面和后面的一个“倒”字形成对比,既表明它坚强,又表明它有脆弱、悲惨的一面。
  生:“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表明人类不断蚕食大自然、索取大自然,那树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生:“灰白色包围”“碾进灰色”说明那树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生:“于是鸟来了,孩子也在唱歌”,“于是情侣止步”,表明那树对自然、对人类的佑护。
  生:“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大地”“沉默”“暗中”表现了那树默默的奉献精神。
  生:“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表现了那树愈挫愈勇、无私、宽厚的性格。
  生:“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表现那树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生:“诗意”一词,传达出那树给人们带来的美感。
  生:“听见老树叹息”,我仿佛听见那树对人类行为的抱怨和无奈。
  生:“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造,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医院。”这是那树对人类毁树的一个小小惩罚。
  生:“咬”“嚼”“白森森”,再现了人类屠杀大自然生命的图景,从听觉视觉上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
  生:“那一蓬蓬叶子依旧绿”的“依旧”,说明了那树无论在怎样的险恶之下,总是表现出它应有的生命状态。
  通过对《那树》丰富的词句品味,发现了文本的词句都指向形象、情感、主题等,无一游离。学生在体验揣摩词句的妙趣中,找到了解读文学作品的钥匙,即通过对作为文本细部的词句的探幽发微,推求细部与细部之间的关联,从因果联系中品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关注细节,倾心文本的对话。
  师:那么文中的细节也是否承载了我们体验到的意义呢?
  生:“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这一细节的深意在于“那树”曾经是作为人类的图腾和庇护神,暗示后来人类文明的发展与那树的矛盾冲突。
  生:“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多少斤木柴。”这一细节让人看到人类面对温情的奉献的“那树”,不仅不知报答,而且榨取它最后的价值,多功利的人类啊。
  生:“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多么传神的细节!一方面表现“那树”千百年来与其他物种共生共荣,和谐相处,另一方面表现它的善良,它在临死之前还荫庇朋友。
  生:“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多具有象征意义的一个细节。蚂蚁失去大树后失去了家园,那么失去地球伙伴的孤独人类,最终也将失去生存的家园。
  生:“当幼苗生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这一细节的内容是丰富的。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是“那树”永远的生命信念;“那树”的贡献是徒劳的,是令人悲哀的;面对痛苦的结局,去乞求上帝是那样孤苦无援。
  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文本细读者,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关注细节。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迅速进入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与作品融为一体,方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
  四、比较阅读,感受不同的文学风格。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乌申斯基说:“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鉴赏水平的提高,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师:刚才一位同学提到张晓风的《行道树》,同学们把《那树》与《行道树》比较阅读,一定会有新奇的发现。
  生:两篇写树的文章都具有象征意义,其意义都与奉献有关。
  生:《行道树》的思想性比较单一,《那树》的思想指向比较丰富。
  生:《行道树》采用第一人称,便于进入树的内心世界,更利于抒情;《那树》运用第三人称,更加客观地叙述,更真切动人。
  生:《行道树》通过树的心理描述表现主题,《那树》通过树的品格与遭遇,专家的意见与作者的感情的双重对比凸现主题。
  生:两篇文章都是借物写人,托物寓人。这是一种拟人的方法,这样写,人、物合一,相得益彰,生动形象。
  师:总结。沉醉朗读,揣摩词句,关注细节,比较阅读,这种文本细读之法长期坚持,文学经典的美丽和智慧必将走进同学们纯真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