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不可忘记的教改实绩二则

作者:佚名




  追忆周学敏老师的语文教学
  
  1964年春,我到北京景山学校找同学,学习他们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他们告诉我应该去女附中听周学敏老师的课,向她学习,教育部都组织人总结她的教学经验了。女附中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女附中,即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当时周老师的课不让随便听,我去女附中找到我的同学、周老师的同事引见,这样才整整听了她一周的课,并去她家作了一次长时间的拜访。景山、女附中的教改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与教育,从此明确了语文教改的方向,坚定了从事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的决心。当时我作了详细的听课笔记和访谈记录,积累了很多相关的资料。一场“文革”,我的资料都被打砸掉了!文革后与同学联系,惊悉周老师已不幸在“文革”中去世!我手中也仅留一本刊载她《改进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一文的1964年3月号《人民教育》杂志。但周老师的音容笑貌、周老师的教学工作,永远活在我心中,也永远是我语文教学研究的基础与向导。在追求语文教学工作科学高效率的今天,我追忆周老师语文教学的情况,供大家思考与学习。
  周学敏老师解放前是学中医的,解放后教初中语文,一教十来年不见什么成效,令她深思的是,“学生总是这样说:‘读了一年语文,做了一年作文,好像没学一样。’”这促使她思考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可喜的是,“从1961年开始,我明确了语文是学习和从事工作的基本工具,认识了教语文要教会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很多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找到了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引文出自上述周老师的文章,下同)
  周老师把同类课文归为一个单元,针对学生情况分出主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的课文教师提示,学生独立阅读写阅读笔记;有的学生当堂读、练;有的教师讲,一课带两课;有的重点讲解,多作指点。周老师不讲学生懂的东西,教一课就要让学生学会一些东西,教学目的单纯明确,不全面开花。如《社戏》只抓如何描写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其他如景物描写之类等到教其他景物描写突出的课文再集中学。
  周老师注重指导学生阅读写作。她教学生要用好教材上的注释,查字典,使自学预习成为习惯。周老师在学生独立阅读预习后,再进行课堂教学。
  我去听课时,周老师正教文言文单元,她教文言文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她的课别具一格,非常有特色。我听的《周处》《祖狄》等课都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她的课是这样上的:
  她把课文分出层次,一层一层引导学生学,每层都是学生举手争先来串讲。学生先念这一层,再逐句译讲,每句先讲生字虚字的意义用法,再翻译为现代文,一层讲译完再归纳层意,含有修辞手法的也要分析,一人讲完由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然后周老师再补充。我听的一周课中周老师很少作补充,一般都是肯定学生的译讲。然后让学生朗读、自由读或齐读,人人都开口。读一会便由另一名学生译讲下一层,再读这一层,读几遍便要学生从上层串读下来,再译讲下一层。分层串讲完,学生还要归纳段意或全文中心,简要分析主要写作特点,这一环节用时不多。然后让学生读一两遍全文,便让学生停下听她朗读,她实际都是在背诵。她读时要求学生默念,然后再让学生朗读一阵。周老师让学生读的方式很多,自由读、齐读、小组轮流读,但我未见她让单个学生朗读,读时总是让全班学生都读。每堂课末尾,她都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先是让能单独背诵的同学举手,让一两人站起来单个背,最后全班齐背。齐背时,周老师让学生把课文翻开放在课桌上,说,忘记的地方可以看一眼,但我观察几乎无人看课文,每次全班都能够琅琅地齐背。周老师规定两天后的早读便要逐个检查背诵。她非常重视朗读背诵,文言文全要求学生背,现代文背选段,一般每学期达二十篇、段。我问学生,周老师这样要求你们负担重吗,能做到吗?学生都说:负担不重,能做到,我们课堂上就读熟了,回家、早自习读一读就都背会了。周老师一般隔两周会要求学生复习背诵,期中期末再复习。
  周老师说,“教《荔枝图序》一课,过去是我讲学生听,一堂课讲完留的作业,学生要在课下用一课时多完成。去年是引导学生讲,学生读,当堂背,默写,一堂课全完成了。过去教《唐诗三首》两节讲完,现在只用一堂课教,还要学生当堂会背、会讲、会写。”
  周老师为了教会学生作文,把学生作文中的问题归纳排队,然后一个个解决。解决学生作文中的一个问题,组成一个作文教学单元。一次作文突出一个重点,作文前就这一重点结合课文作具体指导,常用整节课作指导。然后,学生作文,教师的批改、评讲、评分都突出这一重点。如教会学生选材,便先结合课文讲如何选材,然后要求学生作文时选好材。她的批改也着重选材问题,讲评也是选材问题。评分时,选材好的给高分,但要扣除字词等基本功分,选材不当其他再好也只评低分。一次作文针对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学生作文中的其他问题待以后再一个个解决。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一般基本功问题时,周老师会随手作标记,让学生自己注意改正。周老师写批语很注意语气,“比如‘这样改一下好吗?为什么?’‘把改过的这句,再写一遍,然后和原句比较一下看!’等等写法,就特别使学生喜欢,商量与启发的语气,就很能引起学生多想。”学生的作文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她都在讲评时抓住表扬。
  周老师非常重视作文指导,如她为了解决学生作文内容写法的雷同,“便大胆在全班用一课时做指导,介绍同一内容的各种各样写法的文章,指导如何审题构思,结果学生反映好。”“以《我爱——》为题的一次作文,我就找了15篇同类内容而运用不同写法的散文(篇幅短的),编一期剪报壁报,每一篇都附上说明……指导课上,由学生把看壁报后的想法谈出来,互相启发……全班46篇作文,就有38种题材,而且表达的技巧也不同。这使我体会到先扶,再半扶,最后撒手的方法是对头的,由模仿到独立写文章,这是合乎学习写作的规律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为学生出剪报壁报,是她的日常工作,教室里有一小块黑板是周老师专门用来贴壁报的。
  周老师非常重视作文的命题,她要求出的题目学生能写、愿写,有启发性。如看话剧《年青的一代》一般都是写读后感,要求笼统学生难写。周老师便自己先看了话剧,预先出了一组小题,如《好险啊!夏倩如》《修桶的启示》等,让学生一边看剧,一边思考,自由选择一个感受深的具体题目写。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好,她没有担任班主任但非常了解学生的情况,作文时当某学生不了解相关题材,她能就学生熟悉的为她单独出题。她每天的课间操和课外活动都轮流参加她所教班的活动。她上下班有意与同路的学生聊天。
  周老师很重工作效率,不做无用之功。她全部教学工作都在上班的八小时中完成,包括批改作文。因为她的作文教学有重点、有具体目标,批改有重点,而且通过写前指导把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消灭在学生作文之前,所以批改作文速度较一般教师快。她晚上用于自己进修提高,其中包括深入学习所教的课文,她课本上的每篇课文都有不同颜色的密密麻麻的线条符号和批语,她真是深入地钻研教材啊!实际上晚上她也是在深入地备课。她写教案更是注重实效,她的教案仅是夹在课文前的一张日历大小的纸!上面写的是教这一课的步骤、过程、要点。她说,教案是教师上课自己用的,不是写给别人看的,自己有把握就行了,但每堂课都必须备课,要基于课文针对学生的情况,认真思考教学目的、重点,安排教学步骤过程,考虑教学方法,做到心中有数。这里我必须说一句,教案的详略,要因人而异,那时周老师已是教了十多年初中的老教师,我自己也已教过五年语文了,我的教案一般还要写两页纸。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