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作文最终应是一门艺术

作者:赵恒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同时“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采用原有的作文教学方式根本不可能达到这种要求,于是就萌生了“文集”式作文法的想法。
  在学校的支持下,我尝试了“文集”式作文法的实验:取消日记、周记、传统的作文写作,改为每天一次的“文集”式写作。学生选用易于保存的笔记本,要求从文章角度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形式上可以是小说、诗歌、书信、散文、童话、寓言、日记等各种文体。学生要为自己的“文集”设计文集名、目录、序言、插图、页码、评论等项内容。教师每天看一下学生的“文集”创作,及时与学生交流反馈,点评优秀作品,引导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营造浓郁的写作氛围。
  “文集”式作文法试用不到一年,我任教的两个班120名学生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写过小说、诗歌、散文;有50名左右的学生写过一万字以上的文学作品;有半数左右的学生每天写作字数超过400字。四班于传宇同学在自己的“文集”序言中写道:“文集是五彩缤纷的世界。世界中有哭、有笑、有爱、有恨;文集,一个可以飞越老师和学生之间鸿沟的天使;文集,一架照相机,留下闪电般美丽的瞬间;文集是一坛美酒,让你回味无穷;文集是一本日历、年历,它胜过任何财富和宝藏;文集是我的开心果,给我带来精神的富足。”
  不仅学生,我也从学生的“文集”中体验到了一种冲动,这种每天一次的艺术欣赏的冲动最后沉淀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作文是一门技术,但更是艺术,而且最终是一门艺术!只有把她当作艺术,才能使作文教学获得“凤凰涅槃”般的新生!
  “作文是一门艺术”的提法是基于我们一直把作文当作一门技术。作文教学一直在强调这样一个假设:作文是来自生活的,因此应该写真人真事,写真人真事就会有真情实感,有真情实感才称得上好文章。因而在作文教学中特别强调写实,很多人不自觉地把“真情实感”和“真人真事”划了等号,要求学生写生活中自己的真实见闻。什么是真实?我个人认为,真实应指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逻辑的真实,而不是对生活的机械描摹。只要文章给我们一种真实的感觉就应该是真实的。在学生作文中有很多是对生活的简单记录,不从艺术角度谋篇布局,揣摩语言,即使写的是“真人真事”,也给人以“假”的感觉。生活固然是作文内容的一大来源,但作文内容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我们的主观情感和想象。没有后者,作文就会停留在僵死的技术层面,成为对生活的机械描摹。
  作文不排斥技术和规则,正如绘画需要从写生做起一样。可正像我们不会把写生当作高超的艺术作品一样,我们也不应把那些纯粹写实的作文归到优秀作文行列。作文是一种写作的练习形式,但这种练习不应停留在“写生”的层面上,不应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语文课程标准》把初中阶段以前的作文称作“习作”,而把中学阶段称作“写作”也许就是出于以上考虑吧。试想一下,如果作文写作主要是技术活动,那么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甚至大学的十几年时间来练习不是太长了吗?为什么绘画音乐等艺术用上几年就能掌握基本的技巧并能进行独立创作,而作文练了十几年却仍然写不好呢?问题的根本也许就在于我们没有把作文当做一种艺术来教。
  偏重技术,导致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在中心明确、语句通顺、前后呼应、构思新颖、书写认真等方面无数次地强调,无数次地重复,你讲,我讲,他也讲。小学是这样,初中也是这样,高中还是如此,很少有人关注技术与技巧在作文教学中比重的变化。很多文章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小学高年级已经了解甚至掌握,到了初中大部分学生已经有能力开始写“艺术性”强的作文了,可由于考试评价标准的影响和作文教学传统的缺陷,学生的“艺术性”作文潜力被压抑,教师老是在用“技术性”作文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就不得不削足适履。久而久之,不但学生作文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提高,而且作文兴趣大减,畏难情绪增加,甚至对作文“技术”也开始怀疑,直至作文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要想真正使学生作文水平获得更大进步,至少在初中阶段就要用教艺术的方法来教作文。既然作文是一门艺术,那么教师的作用就要定位于引导和激发,不能只盯在传授与评价上;既然作文是一门艺术,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之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