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促织》两题

作者:毕泗建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备课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对深入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试以管见就教于方家。
  一、宣德年间是治世还是乱世?
  小说一开始的背景介绍是:“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据史书记载,“促织之戏”早在唐代天宝年间就已盛行,可作者讲前朝故事,为什么把小说的背景偏偏定在明朝宣德年间呢?先让我们看一下课本的注释,“宣德:明宣宗年号(1426-1435年)。”《明史·本纪》中记载:明宣宗名朱瞻基,是“仁宗长子”。“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不视朝”,死时仅三十八岁。宣宗在位十年,只用过“宣德”一个年号。因为文中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学生大都认为宣宗皇帝是一位昏君,进而认为宣德年间是封建时代的乱世。然而,这一观点却是大谬不然的。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查找一下《明史》的记载。《明史》中有如下记载:“(宣宗)比长,嗜书,智识杰出。”宣德元年夏四月,宣宗曾下令征伐黎利,平息了叛乱。元年秋七月,他又亲征降服了高煦。此外,宣宗在位期间,还加强教化,严明了法纪。爱民备荒,政绩卓著。如,“二年春正月丁未,帝谓百姓轻犯法,由于教化未行,命申教化。”“三年冬十一月癸酉,锦衣卫指挥使钟法保请采珠东莞,帝曰:‘是欲扰民以求利也’,下之狱。”“五年夏四月丙辰,修预备仓,出官钱收籴备荒。”由此看来,明宣宗不失为一位明君。《明史》的主要编撰者清人张廷玉也是这样认为的。《明史》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武者欤。”我们知道,《明史》编订于康熙雍正年间,乾隆四年(1739年)刊行。因为明朝的统治早已被推翻,对明宣宗的过错也便无须隐瞒,应当说,《明史》的评论是比较公正客观的。
  跟作者蒲松龄同时代的主宰诗坛的王渔洋,在读《聊斋志异》的手稿本时,写下了这样一则评语:“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王渔洋也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明君)。这一评语告诉我们,在阅读《促织》这篇小说时,一定要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蒲松龄一生主要生活于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也被认为是“英主”。可当时的统治者包括康熙本人同样酷爱“斗鸡戏虫”,追求声色犬马的生活。至今传下来的“斗盆”,便以康乾年间制作的最为精致。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将故事的背景选定在宣德年间,是想通过讲前朝“治世”“令主”明宣宗当政时所发生的故事,来影射作者所生活的“盛世”时代“英主”康熙当政时的黑暗现实。“宫中尚促织之戏”,这是祸根,而县令、里胥等一些下属爪牙趁机搜刮,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推波助澜,“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这是一副多么黑暗的画面!治世时代尚且如此,昏君当政的乱世中百姓的处境又当如何?更何况封建时代又有几个真正圣明的英主呢?以古讽今,恰恰反映了作者思想的深刻之处。
  二、“里正”为什么被称为“差役”?
  小说在介绍成名时,有这样一句话,“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很明显,成名是受狡猾的里胥的陷害,才被充任里正役的。那么,“里正”为什么被称为是“差役”呢?它由什么人来担任呢?
  对此,课本的注释非常简略。“里正,里长。”《明史》在介绍明代的职官情况时,未提到“里正”,因而“里正”虽带一“长”字,却并非政府任命的官。充任了“里正”就意味着要服差役(赋役),这在明代是实际情况。“里正”,《辞源》注为:“古时乡里小吏。春秋时一里八十户,以有治事才者为里正。北魏、北齐、隋、唐皆设之。宋因前制,以里正、户长、乡书课督赋税。”到了明代,因赋定役,丁夫出于田亩,故《明史·食货志·户口田制》记载:“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大明律·附例》也有相关记载:“凡各处人民,每一百户内议设里长一名,甲首一十名,轮年应役,催办钱粮,勾摄公事。”由此可见,明代的“里正”,是管理乡里事务的办事人,负有替官府征收赋税、摊派徭役,以及供应钱粮、驿递等责任。因“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岁役里长一人”,故“里正”又名“里长”,又被称为“富户役”。
  但当时许多富户不愿充任“里正”,结果它就落到“中等人家”的头上。“中等人家”当上“里正”之后,有的便和官府、豪绅勾结,向百姓胡乱摊派费用,共同搜刮民财,鱼肉百姓,中饱私囊。但文中的成名因老实忠厚,“不敢敛户口”,只好“变产补纳”,以致“薄产累尽”。成名为猾胥所陷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富有人家猥劣退缩,逃避责任,不愿服里正之役,不愿为百姓主持正义,致使“豪强者则大斛倍收,多方索取,所至鸡犬为空”,百姓苦不堪言。加之一些乡吏趁机强取豪夺,社会上一片乌烟瘴气。因而,成名被陷害“薄产累尽”,“杖至百”,“忧闷欲死”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环境,透露了封建官僚体制的腐朽气息。社会之阴暗,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