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将课堂和思想的“门”彻底敞开

作者:扬子江




  到几所本地较有名气的初中和高中听课、调研,听到一些对于语文教师的议论和评价。据对高中调研的数据分析,某些学校最受欢迎的学科教师中,语文老师所占的份额极小;而初中,不少学生,很不情愿被分到语文老师做班主任的班级,以致发展到学校分班时,一些学生家长千方百计找“门子”,以躲开语文老师任班主任的班级。听罢这些,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初感气愤,继而吃惊,进而冷静下来,又深感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定然有深层次的缘由。
  这里只想就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做一点探讨。
  近几年来,课改的声音不绝于耳,语文“人文性”的“电光石火”还如在目前,课程新标准、新教材,几乎一路高歌猛进,可是,撇开生拉硬拽几乎是“彩绘”出来的“典型”和充分准备了的现场,到“写真”和“实时”的课堂去看看,让人眼睛发亮、可以称道甚至稍稍令我们放心踏实的课堂实在不是太多。我常常情不自禁地发问,我们的语文老师怎么了?你看,有的课堂,基本的基础的东西不见了;有的课堂,必要的常规的方法不用了;有的课堂,老师的讲解,更华丽,更玄虚,但更不知所云了;有的课堂,学生是自由、热闹、解放了,但每课下来,却不知“今夕何夕”,“云里雾中”了。
  最特别的,是无意中听过一节高中的课,教学的是《阿Q正传》。老师在检查学生预习本文有关字词的情况并稍作评讲、改正之后,竟然或者甚至可说是公然地带领学生们一起“走进”了一本质量极为低劣的教学辅助用书。接着是和同学们一起对其中10余道涉及字词句的题目进行了不厌其烦的讨论、讲解和分析。题目未讲习完,下课铃响。当我与该老师交流,请她告知我其教学设计的意图时,我简直如五雷轰顶:她说,本文的教学仅用一课时,我们不过是以之作为学生字词训练的一个样本。如此的设计和教学,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几乎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在另外一所高中,一位老师教学一篇现代文,有些难度。老师从入课到完课,只是一人唱“独角戏”,先是拖泥带水和学生一起划分段落,接着便是不断地提问。每问一个问题,看全场哑然,便匆匆“自揭”,沾沾自喜地照搬教学参考的内容。课后竟问我这个“旁听者”:“你以为如何?”其神情还颇为自得,我无话可说。
  语文课堂教学“落魄”到这种地步,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是老师的专业水平、素养不高,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当?是教学观念和思想的问题,还是教学技术的问题?
  下面撷取的课堂教学的三个片段或者说是精彩瞬间,让我对上面的问题有了特别的理解,对语文课堂有了特殊的认识:“生本”和“生本”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开放和开放背景下的思想“搞活”,才能带来语文课堂的新生,才能带来语文教师的新生。
  一是语文课堂的“大门”必须对学生打开。最近读到一位历史老师的话,大意是:孩子,我欠你一扇门!我感触颇深。时代网络化,知识、信息早已无法垄断。像传统教学那样,掌握一本教案和教学参考资料,就可以昂然在课堂上吆五喝六、指手画脚、天下无敌的日子早已成为历史。以能力、素养立意,是语文课堂唯一的方向。如何实现这一思想?唯一的选择,便是根除教师中心这一喊了几十年也依然不改的顽症,让学生彻底成为学习的主体。有人要说,为什么理科老师没有完全出现语文教师这样的尴尬呢?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数学、物理、化学知识的体系和难度与语文是迥异的,其依赖于教授和训练的程度也是语文所难以企及的。而理科老师的教学又无法不在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方面着力。不说别的,你看理科老师课堂中解题过程的演示有多么精细和成功!而语文老师则不然,对语文问题的剖解,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理科老师的层次;更何况,语文,尤需要感悟、体味,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假如我们语文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那将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在学生精心注力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其整个的学习活动当然是他自己的,问题是他发现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靠他自己的努力来完成,问题的答案和结果需要他自己来寻求。自然,教师的引导、激发、点拨等工作也不可缺少,可老师应该再也没有办法去喧宾夺主了。于是,我们必然看到,从学生发现问题,到问题获得解决,这一过程被有机地拉长了,这个“拉长”,不是老师的故意拖延,而是学生围绕问题的思考、再阅读、研讨、对话甚至争鸣所必需。表面上看,这种教学的效率似乎是降低了,没有传统教学从问题一下“单刀直入”答案那样直接、斩截,更没有精心设计的或如散文或如议论文结构的教学环节那样花哨、好看,但关键在于,只有这样的课堂中的这样的活动,学生才有了自己的学习,学生的思维才真正有了星星点点的发展。这才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
  二是当课堂的“门”真的向学生打开之后,思想的“门”也必须向学生敞开。记得江苏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第一个单元的主题词,就是“为你打开一扇门”。那打开的是文学的门,也是想象的门。而文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主旨和思想的开放和多元。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开文学的门,理应向学生敞开思想的门。但我们实际走进语文课堂去观摩一番,你会明显感觉,做到此,何其艰难!有些语文课堂,老师把时空是还给了学生,或让学生自由提问和发言,或让其专心体味和研讨,但一到关键时刻便立时请学生打住,诸如主题思想的认定,文学人物的评价,同学自我阅读之后的感受和启发,还是要由老师来一锤定音,所有的答案必须统一到他所“钦定”的“谕旨”上来。可是,这又哪里是他能够“钦定”得了的(果真如此倒也罢了),还不是从某一可能已经老旧的出版物中搬抄盗版来的,且美其名曰是为了对付考试。
  前述种种问题说到底,还是教学者观念的问题,还是他(她)难以调控课堂和引导学生的问题,或者说,教学者缺乏必要的基本功,也同时缺乏必要的自信。
  的确,当我们真的放飞同学的思想,建立同学语文阅读的多元观,无形中给老师提出的要求将是较高和多样的:有阅读素养方面的,有阅读数量方面的,有教学艺术特别是点拨艺术方面的,甚至有民主平等权利方面的。这样的教学当然要比“一统”“独尊”也就是“一元化领导”式的“教训”复杂艰难得多。但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向学生敞开了思想的“门”!
  以下三个课堂的片段,可以说,是从课堂到思想一齐真正向同学敞开了大门的。假如淡化一点其他的因素,我想,这样教学的语文老师,相信是不应该被学生冷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