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文章合为时而著

作者:柳守忠




  一位多年负责高考阅卷的老师说:每年,几百万青年参加高考,其中优秀作文不少,但真正称得上大义凛然、气吞山河、让人心灵震撼的作文实在少之又少。
  然而,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高三朱倩茜同学的《你的装饰适当吗?》(以下简称《饰》文)即让笔者眼前一亮!这是一篇有大气、有深度、标新立异的成功之作,对其他同学会有所借鉴。
  一般高中生写“装饰”这个话题的作文,只能写出这样的观点:为了使某一样东西变得更美,我们需要装饰;我们装饰某一样东西,却不一定使它变美。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适当”二字。
  如果在“装饰”这个话题上只能“停留”在上述观点这一平面上泛泛而谈,不能深入,那只能给读者一些肤浅印象。而让人耳目一新的是,《饰》文的作者开门见山地阐发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如果装饰得不适合,就会适得其反,甚至起到‘破坏’作用。”毋庸置疑,《饰》文作者的锐利目光已经透过了事物的表层,而由表及里地抓住了现象的“本质”。
  南京大学裴显生教授于2001年11月为《作文报•高中版》创刊的题词云:“心中有爱、肩头有担、腹中有墨、胸中有识、目中有人、手上有艺。”其中,“肩头有担,胸中有识”,意味深长!
  魏文帝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关系到安邦定国,关涉到社会生活,牵连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因而,习作者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以民族伟业为己任,同祖国前途命运共脉搏,把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融入写作的字词句篇当中,努力表达出人民的意志憧憬和理想需求,从而给人以激励和警醒,对生活有所帮助,对人生有所启迪,真正起到“文人之笔,劝善而惩恶”(刘勰语)的作用。这,也许就是“肩头有担,胸中有识”的内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语文教学要注意引导中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正确认识社会,才能融入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好我们的社会。而“认识”社会,不只是认识一个“表面”的社会,必须有忧患意识,不能沉迷于歌舞升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饰》文先描写城市的现代化,一派繁荣景色。遽然,笔锋一转,写贫困山区建星级宾馆招待领导,指出,“这样的装饰是不适当到极点了!”“是一个很令人气愤的例子!”接着,写大广场、大马路等“大手笔”暴露出的权力催生城市浮华病的种种弊端,旨在深化主题。《饰》文引用了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等名人远见卓识的讲话:“……现在,传统没有了,惟一留下的大广场和宽马路……”;“如果巴黎把自己的老街老房子拆了,去建和纽约一样的高楼大厦,那还会有巴黎的独具特色吗……说到底,国际化,不是将自己的传统抛弃。”这些引文,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增强了《饰》文的号召力、震撼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让读者引起了共鸣。
  《饰》文还指出,那引人注目的“发色”,让中国人变成了“金发女郎”和“金发绅士”,黑发染黄发作为一种“装饰”似乎被社会“默认”,甚至“认同”。对这种“见怪不怪”“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饰》文引用老舍之子、中国文学馆馆长、著名作家舒乙先生的大声疾呼,真让人感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华人就是华人样,黑头发黄皮肤,这是我中华几千年来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传统”。那些把头发染成了“黄毛”,既不像东方人,又不像西方人,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都不是人”,还自鸣得意,仿佛过了一把“洋瘾”似的,这是一种多么荒唐的悲哀!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麻木“装饰”而引起的悲哀有进一步“席卷”城乡之趋势,实在令人担忧!
  一位作家说:文章的分量最终取决于其思想是否深邃、观念是否正确、情感是否充沛、言辞是否精彩。可见,“思想是否深邃”,是衡量文章“分量”的首要“标准”。如前所述,《饰》文有大气、有深度,是一篇让人心灵震撼的好文章。
  
  附:
  
  你的装饰适当吗?
  朱倩茜
  
  为了使某一样物体或某个人身体“变”得美观,我们需要装饰。但,如果装饰得不适当,就会适得其反,甚至起到“破坏”作用。
  君不见现在的城市较之二十年前更靓更美了:赏心悦目的喷泉,五彩缤纷的鲜花,宽阔平坦的马路,耸入云霄的摩天大楼,形式各异的路灯,鳞次栉比的商店,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和广告牌……然而,在不断地用各种各样的新玩意儿来装饰城市的同时,却也暴露出权力催生出的城市浮华病,令人担忧!
  君不见某贫困山区新建富丽堂皇的星级酒店招待领导,就是一个很令人气愤的例子!这个地区的领导不用这些资金去装饰山区的生活,装饰山区的经济,装饰山里的学校,却拿着纳税人的血汗钱去建够气派的现代化的高档酒店(那里天天播放着公款吃喝的“食欲胜景”,对贫困山区的“脱贫”只能起到雪上加霜的负面作用),这样的装饰是不适当到极点了!
  君不见一片片城市广场,成了没有用处的摆设;一条条大马路,背后隐藏着多少拆迁户的不幸;日益浮华的城市,也把政府拖入债务深深的陷阱中。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对采访他的记者说:“中国的城市历史很悠久,有浓厚的传统。现在,传统没有了,惟一留下的大广场和宽马路……许多广场模仿的图案,往往毫无地方性特色,实际上是对城市形象和地方精神的污染。”一位有识之士指出,如果发达城市仅仅以物质成就作为基石(说穿了其实就是干部晋升的“政绩”),而丢掉传统形象和文化氛围,那么这座城市是多么缺乏光彩,让人感到多少有些暗淡!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的,才是最美的。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去年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说,如果巴黎把自己的老街老房子拆了,去建和纽约一样的高楼大厦,那还会有巴黎的独具特色吗……说到底,国际化,不是将自己的传统抛弃。
  上面是从“大”的方面谈装饰不适当而引起的严重后果,下面再举几个“小”的例子:
  莱辛寓言中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个人为了装饰一把好弓,竟在弓上刻上很美观的图案,结果弓被刻断了!须知,古代人的弓(箭)是防身和狩猎的工具。这个人对弓不适当的装饰反而毁了弓,只追求“金玉其外”“华而不实”,这种悲哀当给人以警示与启迪。
  爱美之心,人人有之,尤其是女人。于是,引人注目的发型、各种各样的化妆品、绚丽的衣着、典雅的首饰……让青春被延长了,丰富了,润色了。但,少数装饰者有“崇洋媚外”之嫌,有的似乎忘了自己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老舍之子、中国文学馆馆长、著名作家舒乙在《新读写》杂志上撰文呼吁:看到街上黑发染成黄发的人越来越多,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剖于染发现象的表面,追到事物的深层,一定会发现有一个“比较”在驱动,那就是黑比不上黄好,或者黄似乎比黑高一等。这个判断丧失了对黑发的尊重,而是把“现代化”当成了“西方化”,失去自尊而盲目崇外……黑染黄绝不可以推而广之,振作民族精神绝不是一句空话,要从“头”做起,华人就是华人样,请珍惜你的黑发吧!
  装饰,无论是对物体还是对人体,都应该以“适当”为宜,就像真理向前迈出一步就成了谬误一样。那种为了追求(政绩)而追求的城市浮华装饰,那种甚至以破坏中华传统而一味地追求西方化的装饰,那种被美国人嗤之以鼻有损国格人格的“黄毛”装饰,应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