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谈谈吕叔湘先生对文章的修改

作者:李弗不




  吕叔湘先生的文章素来以谨严精确而著称。他的文章有些虽然历经数十年,文字仍是难以移易。我喜欢吕文。我对照阅读了先生收在集子里的原已发表在一些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七十余篇,近三百四十万字,发现许多地方都作过改动。在这些改动中,可以看到吕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文章精益求精的精神。下面略作些例说。
  
  一、力求严谨、流畅
  
  “写文章有两个理想:一是谨严,一个字不能加,一个字不能减,一个字不能换;一是流畅,像吃鸭儿梨,又甜又爽口。”(《吕叔湘语文论集》P13)
  谨严,就要特别注意词语的选用。汉语同义词、近义词非常丰富,要准确地反映和概括客观事物,就必须辨析词与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仔细慎重地选择。吕先生的语言实践说明了这一点。如:
  1.原句:诗歌的句法和格律最能表示一种语言的特点,用欧洲语言翻译汉语的旧体诗词,多高妙的译手也难以做到原诗那样简练,或者使原来的格律再现。(《语文学习》北京1958.2-3)
  改句:……多高超的译手……(《吕叔湘语文论集》P54)
  2.原句:象声性质的字,例如“澎湃、淅沥、朦胧、欷歔”,它的意义跟声音联系,不用怀疑。(《文字改革》1964.8)
  改句:……它的意义跟声音联系,不容怀疑。(《语文常谈》P53)
  例1“高妙”是高明、巧妙的意思,一般用来指某种笔法或手艺的巧妙,用来形容人显然不甚恰当。“高超”就是好得超过一般,可以形容人,将“高妙”改为“高超”就准确了。例2的“不用”与“不容”在程度上有差别,要准确、鲜明地表达作者此时的坚定态度,用“不容”好。
  吕先生还注意了所选词语所表示的概念的宽窄。宽了,则笼统、含混;窄了,又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概括客观事物,影响文章的科学性。因此,吕先生一方面借助修饰语来限制表达的范围,另一方面又注意陈述对象的前后一致。例如:
  3.原句:古时候不讲语法,出了不少文人学士,一点不错,可是同时也出了数不清的不通的读书人。(《中学语文教学》1981.7)
  改句:古时候……也出了数不清的文理不通的读书人。(《吕叔湘语文论集》P170)
  4.原句:这种有异体的条目,分别部居是要费点心思的。(《中国语文》1982.3)
  改句:这种有异体字、词的条目,分别部居,是要费点心思的。(《吕叔湘语文论集》P200)
  例3,加了修饰语“文理”表意就周密了。例4,原句中“异体的条目”未指明究竟是什么条目,添上“字、词”,意思就明确了。
  文章除了周密严谨外,还应该流畅。句子的层次关系清楚,上下文的衔接,照应自然,是很重要的因素。如:
  5.原句:如果本科生的课程名目繁多,势必学得不深不透,反而冲击了基础课的学习,也学得不深不透。(《中国语文》1981.1)
  改句:如果本科生的课程名目繁多,势必学得不深不透,反而冲击了基础课的学习。(《吕叔湘语文论集》P14)
  6.原句:可是这样一来,又得承认“人民公社”、“无机化学”等等都不是词组而只是词了。(《文字改革》1964.2)
  改句:可是这样一来,又得承认“人民公社”“无机化学”等等都不是词组而只是词了,这显然是不行的。(《语文常谈》P45)
  例5,原句层次不分明,改句去掉了多余的部分就显得层次清晰,流畅自如。例6,原句读起来觉得话没有完,因而不流畅,加上一句“这显然是不行的”就照应了前文“可是……”,句子意思完整了,也流畅多了。
  
  二、运用经济原则
  
  “这些例子可以说明语言实践中的经济原则:能用三个字表示的意思不用五个字,一句话能了事的时候不说两句。”(《语文常谈》P61)“经济原则”就是力求简练,对词语加工,去掉水分,“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语)吕先生就是这样做的。如:
  7.原句:文字发展到了这种词的文字之后,仍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纯粹表音的文字,这将来有机会再谈。(《文字改革》1964.1)
  改句:……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纯粹表音的文字,这将来再谈。
  8.原句:事实上也有很多语法书,它的特点不显著,归在哪一类都可以,也都不典型。(《语文教学》1981.7)
  改句:事实上也有很多语法书,它的特点不显著,归在哪一类都可以。(《吕叔湘语文论集》第172页)
  例7,原句中的“有机会”可有可无,将它删去,不会影响原句的意思,反而简练些。例8,原句中的“特点不显著”也就是“不典型”,从字面上看没有重复,但实际上是意思的重复,因此,改句将“也都不典型”删去了。
  “繁”和“简”是相对的,是繁是简,并不光看字数的多少和文章的长短,而主要看表达的需要与否。表达上不需要的,多一个字也是“繁”,表达上需要的,再多也是“简”。
  
  三、注意语音效果
  
  “我国古典的诗文很重视语音协调。韵文必须讲声律,不用说;就是散文,也必得读起来音调铿锵才算好文章。我们现在当然不必在这上面费太多的心力,我们对于语音协调的看法也不会跟古人一样(例如平仄问题),但是完全忽视语音的一面,恐怕也不免是另一极端,因为不但是诗要能让人吟诵;文章也要能让人读,如果读起来‘不上口’,总还是件憾事。”(《吕叔湘语文论集》P23)
  9.原句:同时,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解说和分析只能作为辅助的手段,只说不练是学不好的。(《语文学习》1958.2-3)
  改句:同时……“光说不练”是学不好的。(《吕叔湘语文论集》P50)
  10.原句:说话的人对所说的态度,等等。(《语文学习》1958.2-3)
  改句:说话的人对所说的事情的态度,等等。(《吕叔湘语文论集》P48)
  11.原句:这样的词牌是没有的,可是是词的句法。(《文字改革》1964.6)
  改句:这样的词牌是没有的,可是的确是词的句法。(《语文常谈》P48)
  改句:普通话也是挺够味儿的。(《语文常谈》P101)
  例9,原句中的“只”是上声(仄声),而改句中的“光”是平声。“光”的声音响亮度超过了“只”,读起来铿锵有力。例10,原句两个“的”连在一块儿,短促、拗口,不好读,加上“事情”后,便顺口多了。例11,原句中的“是词”,读起来既无节奏,又无力度,加上一“的确”,变成“的确是词”后念起来节奏铿锵,语气坚定,效果好多了。
  
  四、区别语体风格
  
  “另外一个文风问题是‘转文’。这是复古倾向的一种表现。……这种转文给读者的印象是身穿中山装头戴乌纱帽——并且往往是戴歪了。”(吕叔湘《语文问题种种》上)
  13.原句:又举了一个将弁对主帅自称男女的例子。(《中国语文》1982.3)
  改句:又举了一个下属对长官自称男女的例子。(《吕叔湘语文论集》P203)
  14.原句:因此有些小说作家属稿时先拟好“虚构”的年表、地图等等。(《文字改革》1963.12)
  改句:因此有些小说作家写作时先拟好“虚构”的年表、地图等等。(《吕叔湘语文论集》P285)
  例13,原句中的“将弁”“主帅”是今天的“下属”和“长官”的意思,改用白话通俗一些。例14,原句的“属稿”也就是“写作”。将文章中这些不常用的文言词汇去掉换上同样意思的白话,效果好得多,而且整个文章的语体风格也一致了。
  
  五、注重标点符号
  
  “不要小看标点,以为轻而易举,一定要谨慎从事。”(吕叔湘《语文杂记》P151)
  15.原句:但一直是只有部分学校,部分老师讲……(《语文教学》1981.7)
  改句:但一直是只有部分学校、部分老师讲……(《吕叔湘语文论集》P170)
  16.原句:从前人做诗,常常一句诗里,因为有一个字用得非常好,以后,就流传下来。(《语文学习讲座丛书》P14)
  改句:从前人做诗,常常一句诗里,因为有一个字用得非常好,以后就流传下来。(《吕叔湘语文论集》P207)
  例15,原句那样标点就把一句话分成了两句话,显然不合原意,改句用顿号就对了。例16,原句在“以后”后面用了逗号,就起了强调的作用,这是多余的。
  吕叔湘先生是语言大师,从以上的列举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他对语言的态度和风格,他是严谨的,是一丝不苟的,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典范。
  江西清江中学 3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