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谈谈拓展教学的“信度”

作者:崔国明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语文课堂教学刮起了一阵拓展教学之风,特别是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拓展教学似乎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无论是实验课还是示范课,也无论是研讨课还是公开课,不约而同地都会选择在课堂教学的后半程来一点拓展教学;如果没有拓展教学,总感觉似乎缺少了点什么。于是,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来一点拓展教学,就显得非常“时尚”和“流行”了。
  所谓拓展,简言之,就是由语文课内(课文教学)向课外的适当延伸,它实质上是一种迁移教学。的确,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囿于文本之中,确实需要适当延伸,但同时又不能离得太远,这其中就有一个“信度”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拓展?拓展的尺度又应该把握在什么样的范围之内呢?这是令很多语文教师困惑的问题。我想,这其中可能首先要明确的就是一个“信度”问题。我们觉得,并不是所有的延伸都可称之为拓展教学的。从实际运用的情况来看,目前所谓的拓展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有效拓展,一种是无效拓展。前者是有“信度”的拓展,而后者则是无“信度”的拓展,毫无意义。
  曾经有人把语文课上到马路上,也有人把评论课上到小河边,还有人把语文课上到森林里。这,能不能叫拓展呢?有人匆匆忙忙、囫囵吞枣地肢解完课文,就立即忙于所谓的拓展,学生甚至连课文的内容都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这,又算不算是拓展呢?对于这些教学现象,我们需要仔细审视、辨正分析。
  首先,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应该是强化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这是拓展的一个目的。
  课文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之根、之“本”,是语文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聚焦点;而迁移和拓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仅仅是课堂教学之“末”,这“本”和“末”不能倒置。因此,语文拓展教学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应该是围绕课文的时空。背离了这一点,那些所谓的拓展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充其量也只是表面的“作秀”和“表演”。因为,语文教学尤其是课文教学,其主题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任何与教学有关的活动都不能冲淡这个主题。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教师把语文课上到什么地方,哪怕是野外;也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拓展方式,即使是上网,只要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只要能够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主题并且强化了这个主题的,都应该视为有“信度”的拓展,都有进行的必要。反之,那种冲淡了教学的主题,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甚至不顾学生有没有理解所学课文的,那么,无论教师采用什么的方式,如何进行延伸,哪怕是天花乱坠、热闹非凡,都应该视作无效拓展,也同样是毫无意义的。如此说来,像上面所说的匆匆忙忙、囫囵吞枣地肢解完课文,就进行所谓的迁移,我们还能说这是拓展教学吗?而那种把语文课上到小河边、上到马路上、上到森林里,也只能算是感受生活,可称得上是一种“形式拓展”,但还是不能称为真正的拓展教学。
  因此,冲淡教学主题的不是拓展!
  其次,真正意义上的拓展,还应该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一种扩张,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这是拓展的另一个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拓展就既不能是简单的“原地踏步”,也不能够是由此及彼的简单的水平迁移。拓展应该是一种纵向开掘,要能够通过拓展,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等等。
  如果我们的迁移教学,仅仅注重了内容的扩展和延伸的表象,而忽视了思维训练的内核,使学生的思维训练仍然处于同一的、较低的层面,那至多是“形式迁移”,根本就说不上是拓展教学。
  因此,忽视思维训练的不是拓展!
  拨开迷雾方能看清本质。因此,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有信度的拓展应该是服务于课文教学的主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惟有如此,拓展才有意义,才有价值,也才有实施的必要。
  江苏华罗庚中学 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