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高考试卷不应成为基础年级测试的惟一模式

作者:吴志平




  近日,看了部分地区各年级的期中、期末语文统测试卷,发现大都是高考模式,题型、题量、赋分以及课本内容的占有量都与高考试卷毫无二致。这些试卷一味强调与高考接轨,看起来似乎很有“水平”,很上“档次”,仔细推敲一下就不难发现,命题者忽视了基础年级的特点、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只是作形式上的机械模仿。这样的试卷似乎很“完美”,但测试效果恐怕很难达到预期的要求。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中将高考精神对基础年级的学生进行有机渗透是需要的,在毕业年级进行一些高考适应性训练、做一些模拟试卷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基础年级的阶段性测试中,如果也采用高考模式和类似的测试内容则很值得商榷。
  我们知道,高考与基础年级的阶段性测试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重在检测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往往侧重于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而基础年级的期中、期末考试是一种检测性考试,目的是检查某一阶段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发现问题,以便查漏补缺,试题则应当侧重对课本知识的考查。因此,这两种性质不同的考试完全不必采用相同的模式和类似的测试内容。另一方面,参加高考的学生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大都掌握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经过高三阶段系统的复习和训练,已经具备了程度不同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试能力。而基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课本,他们掌握的知识大都是某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这些知识尚不能适应高考试卷的能力要求,让他们来做高考模拟试卷实在是勉为其难。
  高考是指挥棒,阶段性测试的试卷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着很大的导向作用。语文阶段性测试如果一味强调与高考接轨而忽视对课本知识的检测,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学以致考”,不考的内容他们大都不屑一顾。比如背书,如果这次考试没有默写的内容,那么,下次的背书任务就很难完成。当教师在课堂上就课文内容侃侃而谈的时候,竟有学生举手直言不讳地说:“老师,这些内容又不考,讲它干什么?”有些学生课上不听讲,课后也不看书,可如果试卷上课本内容极少的话,他凭着小聪明有时也能考出不错的成绩。这就使学生产生“语文不学也能考好”的错觉。这种思想如果蔓延开来,后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职能部门提供的试卷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在不少地区考试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教师奖金的多少、职称的评定乃至在本校和本地区的地位。因此,有些基础年级的教师为了能在阶段性测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淡化了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教学和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甚至抛开课本去搞什么诗歌鉴赏、仿写句子,选一些古文今文来寻章摘句,以挖掘其中的深刻含义。这样舍本逐末的做法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可见,基础年级的阶段性测试如果抛开课本,如果忽视基础知识的考查,那么语文的课堂教学就会限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笔者并不反对在基础年级的阶段性测试中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但特别强调的是,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基础上的,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就成了一句空话。
  高考命题者大都是专家学者,他们在测试研究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能够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准确把握试卷的难度系数;而一般的教师在阶段性测试中如果机械模仿高考模式则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所出的试卷往往深一脚,浅一脚,难的让学生不知所云,考下来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易的则使全体学生皆大欢喜,试卷没有区分度,达不到检测的目的,甚至使少数学生产生语文不学也能考好的心理。如果在基础年级的阶段性测试中,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的具体要求,在兼顾能力考查的同时,侧重对本阶段学习内容的考查,这些问题大都能够避免。
  综上所述,高考试卷不应成为基础年级阶段性测试的惟一模式。基础年级的阶段性测试不必强求试卷形式的“完美”,而应当“依纲据本”,即根据课标的要求,以教材为依据,侧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现我们教学工作的成功与不足。
  江苏江都市宜陵中学 2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