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解读李老师的语文教育理想
作者:张鹏举
只要一谈到教学,就不能回避“教”与“学”的主体关系即师与生的关系。“因材施教”讲的是师生关系,“教学相长”讲的是师生关系,“传道、授业、解惑”讲的是师生关系,“平等中的首席”讲的也是师生关系。可见师生关系是教育永恒的话题,说到底,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发展以及发展机制的问题。李老师的这个课题的亮点之一就是“与学生一起”,就是要“师生同在”。“师生同在”不是貌合神离,“师生同在”所追求的是情感与情感的相互融合,是心灵与心灵的相互撞击,是智慧与智慧的相互启迪。正是有了这种融合、撞击与启迪,才能让学生理解到彼此“心中还珍藏着如此美丽的情愫,如此生动的童年”(王婉迪),才能让教师感到“我不但与学生分享了语文生活的快乐,而且还从学生那些不尽一致的反应中,获得了对‘读评写’课题内涵更加深入的印证和反思。”
在这个故事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作品,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下水文”,不是为了给学生“打个样儿”,不是为了重新体验一把写作文的感觉,更不是在学生面前逞能作秀,而是将自己的童年与学生的童年“重叠在一起”,将自己的梦想与学生的梦想交织在一起,然后再彼此分享着,感动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读到学生那些发自肺腑的感人话语。在这里,融于李老师作品中的感人情愫,构成了激发学生回忆童年,寻找与教师相同感受的诱因。如此,学生在读与写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的那般精彩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也验证了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同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水分与土壤一样,学生的发展也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环境。“师生同在”的价值在于它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并形成了一个有着巨大能量的“教学场”。当学生或惊讶或兴奋或困惑的时候,李老师“趁机让学生敞开心扉,就这组文稿写出自己真实的评价意见。他们的表达欲望又一次得到了释放”。他们沉浸在师生的自然态的交流之中,已经感觉不到读的辛苦与写的负担,从而在浑然不觉中经历了一次语文学习过程,完成了语文学习任务。
从学生的习作与评论中,我们能够读出他们对阅读材料的不同感受,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共鸣与疑惑相伴,赞赏与挑剔共存。学生以其特有的感受力比较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情感方面的异与同,分辨得出“李老师、宋爽、陶然,他们对于自己的‘远方’一定有着迥然相异的路线与风景”,也能感受到“他们心中的情感深处”“惊人的和谐与吻合”(王婉迪)。他们也能以自己独到的笔触表述自己独特的感受:“文章很美,但似乎让人感觉到隐蔽的痛,那内心的苦楚隐隐显露,却又被深深遮盖,文中那一串串省略号,莫不就是作者洒落的滴滴泪水?”(隋锦馨)这恐怕是“师生同在”的特有功能: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表达提供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
师生同在的要求是“对‘教’和‘学’的整体性的提升”,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平等”或“师生打成一片”。在“与学生一起”读评写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在“导”的位置上,做着诸如诱发、引导、激励、点拨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是很费力的,因此,“师生同在”同样也“检验着教师的语文修养和教育智慧”,同样激励、鞭策教师不断提升自己,这就是21世纪版的“教学相长”吧。
李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教学故事,这个故事寄托着李老师的语文教育理想,这就是“师生同在,整体提升”。
中央教科所基础部 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