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课例一:一份互动读写的教学案例

作者:李卫东




  2002年下半年,我自行设计了一个教学研究课题,并在自己的教学班里开始实验。课题名称我命为“与学生一起读评写”。课题着意于读、评、写的系统整合,注重师生语文生活的共同体验。实验分专题进行,每期专题均指向于学生某一方面的语文生活体验和某一种语文能力的生成,在此基础上,统筹专题活动的整体方案——包括阅读材料的甄选重组、活动流程的策划安排等。每期阅读材料或一篇文,或三五篇一组,或一整本的名著;或按内容主题编排,或按能力要素编排;材料则有时由老师指定,有时由学生推荐。列举几次专题名称如下:
  1.人性之光——战争题材中的女性
  2.朱自清的另一面——读《给亡妇》
  3.北京人文地图——作家笔下的北京
  4.与《论语》对话——《论语》选读
  5.读《朝花夕拾》——掬一束“夕拾”的“朝花”
  6.读沈夏曦同学的一篇习作——回视我们的“家”
  7.陈省身的自在生命——感受“东方之子”
  8.换种方法读古诗——一堂诗课
  9.学会点评
  10.分享生活
  活动的操作模式也变化不一,其中“读”“评”“写”并非简单的线形排列,而是视具体内容的灵活组合。活动时间则课内、课外兼顾。从这一点来说,它不同于常规的语文课,也不同于“研究性学习”等课外语文活动。因其活动指向的集中和精粹,是对课文学习的解放和拓展;又以形式的开放和相对随意,为纯粹的自由读写生活铺好通道。
  下面从“分享生活”专题的读写案例中选择一部分内容展示如下。
  
  【导语和作品】
  童年是我们永远的珍藏,那里珍藏着我们彩虹似的梦。回忆童年,拂去岁月的尘痕,拣拾起鲜亮的憧憬,一股难以言状的暖流便会从我们的心底流淌……本期阅读材料即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请阅读思考并发表你的感想。
  
  开往远方的列车
  鲁 中
  
  耳边传来熟悉的旋律:“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远方……”我的思绪荡出窗外,飘向天宇,飘向四野,飘向远方……
  我与火车有缘。父亲是个铁路工人,一个小车站的值班长。这使我从小便结识了那拖着长长的大尾巴跑的家伙——火车。每次跟着父亲到了他工作的火车站,我都兴奋不已,总是饶有兴致地重复做着那几件想念已久的事情。远远的火车一声长啸,渐渐驶来,我笔直地站立在站台边,紧靠着值班员,俨然是自己在检阅一支整装跑来的威武之师,“一节、两节……七十四节”,我认真又紧张地点数着他们从我的眼前一倏而过,一直目送着这些老朋友消失在莽莽山峦中。不愿再检阅了,我就做那个惊险刺激的小游戏,估摸火车一会儿就进站,便走进铁轨道,把事先选好的几根粗铁丝小心翼翼地横放在铁轨上。火车驶来,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几根铁丝,待列车稍一走远,不顾一直在身边看护着我的小张叔叔的劝阻,我飞一般地跑到铁轨旁,迫不及待地拿起那几根热得还烫手的铁丝。虽然有的一开始就被轧飞,模样没什么大的变化,但总有一两根的中间部分被轧得扁扁的,锃亮锃亮的,那可当小刀使啊,用来削东西,稍一加工,还可当做一件微型的工艺品。我常常高兴得摩挲把玩大半天而不舍得用它。偶尔有一两个晚上,趁小张叔叔高兴的时候,我还能获准提着信号灯与他一起去接车,走在寂静的黑夜里,手中信号灯眩目的光束,射向五百米远的前方,色彩或白,或黄,或绿,好惬意啊。
  也正是由于那个有着很好听的名字的小火车站——云亭站的存在,有一段时间不见它,我就萌发再见见它的欲望,时间愈长,这种欲望就愈发的强烈,它就像一朵飘忽在头顶上的云彩,招惹着我,呼唤着我。终于有一天,我悄悄地从家里出走了。凭着记忆,也怀着神圣的祈愿,我朝着那个坐落在一处平缓的小山坡上的小站走去。一路上走走停停,竟也没打听过一个行人,也许是一种冥冥中的声音在引领着我,走啊走,我终又听到了那曾在心中鸣响过无数次的汽笛声。急急地跑上缓缓的山坡,我的心笑了。一节节车厢活像一群疯癫的孩子,紧紧地挨挤着,手拉着手,呼喊着,鼓噪着,挟着山风,拖着落日的余辉,向前冲去。我迈开步子跟走着,一群又一群调皮的“孩子”示威似的从我的前方和身后急驰而过。我开始跑起来。我跑,车也跑,滚圆的落日也在跑。不知跑了有多远,一辆火车站专用的小平板车突然停在我的身边,小张叔叔扯开他惯有的大嗓门喊道:“小子,你怎么又来了!”说着便伸出粗壮的两臂将我拎进车内。呵!我又可以神气地检阅了,检阅相隔不远的一群群疯癫儿的“同伴”,检阅已把半张脸藏进西山的夕阳。令我再开心不过的是,这次检阅是站在车上,而且是站在敞蓬车上。正当我风光神气的当口,家里可闹翻了天,老老小小忙活了半天,也没把我寻着。母亲怎么会想到一个小孩子竟只身一人跑到远在六公里之外的火车站呢。再说,上世纪70年代的交通和通讯都还落后得很啊,父母也无法及时通个话啊!直到第二天一早家里派出的人寻到车站并把我带回家,母亲的心才算落了地。那年,我八岁。现在想来,那次莽撞的心血来潮,却成了我有生以来最为壮观的一次出走。这或许已隐喻似的迈开了我人生独立意义上的漫漫行走路。
  直到现在,我喜欢看火车,坐火车。喜欢欣赏窗外的秀丽自然,喜欢分享南来北往的百姓故事,喜欢倾听那“哐当哐当”的悦耳声响。如今,我已从家乡走进了人生的驿站——北京。来来回回的次数多了,大大小小的车站也见得多了,但我仍然怀念多年前曾接纳了我无数的梦想和希冀的云亭小站,虽然它早已在二十年前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被撤消。展转奔波的我,缱绻在列车的坐席或铺位上,时常在迷梦中走进那云雾缭绕中的僻远小站。
  不觉间,列车已放慢了速度,耳畔又回响起那首柔缓的萨克司独奏曲——《回家》,放眼望去,窗外,已是华灯初放……
  1.细读文章第三段后思考:作者八岁那年的“出走”,其“壮观”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作者为什么说“那次莽撞的心血来潮,却成了我有生以来最为壮观的一次出走”?
  2.任选一道题回答:
  ①文中反复多次使用“检阅”一词,结合语境谈谈你对这一词语运用的看法。
  ②作者把一节节车厢比作“一群疯癫儿的孩子”,这一比喻共使用了几次?请用横线在文中标划下来。你觉得这个比喻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文章以乐曲开头又以乐曲结尾,你能说说这样写的作用吗?
  4.请你谈谈对文章题目“开往远方的列车”的理解。
  5.读完本文后,你可能想跟作者谈谈你的读后感想,也可能想就本文写法的优劣与作者进行交流,也可能想把自己“莽撞”但却有意义的人生故事拿来与作者分享,那么,请拿起笔来吧,以给作者写一封书信的形式,说出你最想说的话。字数在500字左右。
  
  【学生写作片段收集】
  宋伯龙:思念过去,总是“剪不断,理还乱”。但我们决不会为了思念而去思念,我们只为了走好前方的路,走好每一个时段,并永远去检阅那“开往远方的列车”。
  沈为佳:我爱秦淮河的夜,就像您爱火车一样,它总是让我魂牵梦绕;我爱秦淮河的韵,就像您爱故乡的夕阳一般,它总能让我如痴似醉;我爱秦淮河,一如您深爱着您的故乡,虽然都在异地,但心总系在一起。苍穹下的银色月光,炫亮了秦淮河也炫亮了我;夕阳下奔驰的列车,也总有一天会载您驶回久违的家。您站在开往远方的列车上,我荡在桨声灯影下的秦淮河,让我们一起梦回童年,重拾我们童话般迷人的时光。
  贾思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教会一名儿童拾起手边的信号灯,毅然出走,去寻找他心中的车站……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