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从把握命题意图突围

作者:王俊杰




  作文是语文高考中的重头戏,作文的优劣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一个考生语文高考成绩的高低。因此作文得到了不只是教师、学生的重视,也得到了教育专家甚至是家长的关注。但作文又是令不少学生头疼的问题,许多学生都困惑自己的作文为什么得不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分数上不去。笔者以为,改变这种状况有很多方法,但首先应该明确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方可从容应对。下面就以一道作文题为例,谈谈如何从命题角度突围,写好高考作文,让自己不输在“起跑线”上。
  先来看一道非常典型的作文题:
  有一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他有一个习惯,每次打鱼前都要立下一个誓言。有一年春天,听说市面上墨鱼价格最高,于是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好好赚它一笔。但他捕到的都是螃蟹,只好空手而归。上岸后他才知道螃蟹比墨鱼价格还高。他后悔不已,发誓以后只捕捞螃蟹。第二次出海,捕到的却全是墨鱼,于是他又空手而归。这次墨鱼比螃蟹价格更高。
  他很懊悔,发誓今后要把螃蟹和墨鱼都捕回来。第三次出海,他见到的却都是马鲛鱼,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还没等渔夫第四次出海,他已经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我们一直提倡要有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那么目标一旦定下就真的不可以再更改吗?这则寓言故事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以“既定目标与客观现实”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这个作文题目与2003年高考作文题很相似,话题很好地注意了形象向抽象的转化,有利于学生把形象与抽象结合起来。但要把这道题写好,最重要的还是在审题时注意准确把握命题的意图。
  那么,如何去把握作者的命题意图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握导引材料,领悟命题意图。
  
  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相比,变化最大的一点就是突破了材料的限制,学生写起来更具开放性。
  但开放并不意味着只要带上话题就可以随心所欲。关于这一点,在前两年的高考作文中已有所体现。话题作文只是规定了一个范围,有人形象地将之比喻为一个靶子,射出的“子弹”越接近“中心”,得到的“环数”就越高。考试时如何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使你所要表达的思想与作文题目要求的“中心”更为接近呢?弄清材料的内涵、明确材料的倾向非常重要。
  上面的材料中,渔夫第一次的既定目标是墨鱼,结果捕到的全是螃蟹,于是渔夫放弃了螃蟹,空手而回。但上岸后发现市场上螃蟹的价更高,当然后悔不迭,于是第二次改变了目标,结果又是事与愿违,第三次同样如此。如果材料仅仅到这里,渔夫似乎是执著的,不因为遇见的现实而改变自己的既定目标,我们当然可以说渔夫是向着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但材料的最后又说了一句话:“还没等渔夫第四次出海,他已经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一个为了所谓的目标而丢了性命的人,相信大多数人是不赞成的,而从“还没等”和“已经”这两个词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对这个渔夫的行为持的是否定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命题者真正的意图是:人不能没有目标,但当客观现实与目标有距离时,我们也要学着改变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而不是“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可见,只有真正读懂了材料,才能领悟到命题者并不赞同目标一成不变,他倾向于目标与实际之间的变化关系。所以,我们就应该根据材料把作文的主题定为目标要随着客观现实的改变而改变,这样才符合命题意图。
  
  二、关注过渡语句,把握命题意图。
  
  除了在材料中寻找命题意图,笔者以为,抓住话题作文中材料与话题之间的几句提示性的语句,对把握命题意图也是至关重要的。话题作文往往由导引材料、提示语句、话题及作文要求四者组成,其中材料与话题之间的提示语句往往就暗含着命题者的意图。因此,决不能一带而过,而要审慎阅读,找准方向。
  在上面题目中,命题者在交代完材料之后说:“我们一直提倡要有坚定不移的目标。那么,目标一旦定下就真的不可以再更改吗?这则寓言故事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这则寓言故事可能会引发你很多思考,但并不是每一种思考都对路。在前一句反问句中其实已包含有答案,那也就是命题者要求考生思考的方向:“目标一旦定下就真的不可以再更改吗?”很显然,命题者以为,目标一旦定下有时是可以更改的,而更改的依据就是客观现实。联系所给的寓言故事,渔夫三次出海都空手而归,最后只能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他的结局正是每次打鱼时目标没有随着客观现实的改变而改变造成的,这些都从反面印证了提示性的话。
  也许会有人认为,既然提示中说了“这则寓言故事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又是以“既定目标与客观现实”为话题,难道认为“目标不应随着客观现实的改变而改变,应坚定不移地奋斗下去”就不符合命题意图吗?况且,在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认准鳗鱼,八十四天空手而归仍不动摇,最后不是获得了成功吗?乍一听,是有些道理,但我觉得仍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首先,在提示的第一句话中,“我们一直提倡要有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那么,目标一旦定下就真的不可以再更改了吗?”显然,命题者是有针对性的,他的倾向也是很明显的。其次,再联系材料,渔夫并不是没有改变,他是不懂得在捕鱼时根据现状而改变,一定要将自己捕鱼前的既定目标坚持到底,与桑地亚哥的坚持是不一样的。所以,用《老人与海》的例子来套这个渔夫的故事显然是不合适的,坚持到底也不是这则寓言故事所要阐述的主要道理。
  
  三、联系生活实际,揣摩命题意图。
  
  让学生有话说是对一个作文题目的基本要求之一,而要说的话一般就是学生的生活经历或他们的亲身体验。而今《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切己文”,要求作文题必须能让学生写真话、抒真情,使学生不必为“无米下锅”而发愁,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这种意图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作文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也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作文题与生活实际有所联系。对学生来讲,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我们领会命题意图也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上面这则话题作文,命题者倾向于既定目标应当随客观实际的改变而改变,这种倾向实际上是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的。现代社会中,变化是随时随地的,也是迅速的。如果没有这种变化的意识,往往会落后于时代,阻碍个人自身的发展。可见,这则材料的命题意图完全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到命题者的意图是要让目标随着客观现实的改变而改变。
  实际上,这种联系实际来领会命题意图在2003年的高考作文题中就有所体现。因为现代社会,人情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在这样一个形势下,用“智子疑邻”的话题作文可以引发即将跨入大学校门和社会的学生思考现实的生活。由此可见,联系生活实际,对把握命题意图不无裨益。
  总之,作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更是难点。要想做好文,必须要有非常深厚的文字功底;但要在高考中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作文,把握命题意图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我们要在作文训练中,切实教会学生审题立意,真正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从而写出符合要求、得分满意的作文。
  江苏华罗庚中学 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