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体悟人生真谛,张扬思辨精神
作者:冯永忠
那么,思辨类散文如何写作呢?笔者以为必须立足四个支点——文化、历史、自然、社会,高举两面旗帜——思辨与抒情。
一、立足四个支点,深掘哲理意蕴
1.思辨,凸现文化底蕴
思辨类散文天生与文化密切相连,文化孕育着哲思,展现着哲思。所以写作思辨类散文,我们首先应把目光投向文化,凸现自己的文化底蕴。余秋雨来到地方不大甚至荒僻的黄州赤壁,缅怀宋朝大文豪苏轼,在《苏东坡突围》中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悟: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可见是传统文化给了作者无尽的思考,引发了作者对历史文人心路历程的探寻。甚至可以这样说,是文化成就了余秋雨,是文化才让他发出如此丰富深刻的哲思。所以思辨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需从文化积淀中展开思辨,求得更深的体悟。
2.思辨,展示历史情怀
历史也是生发思辨的最佳场所。古人云“读史可以明智”,的确,若我们徜徉于历史中间,定能有所启迪、有所发现,所以中学生必须要有点历史知识。在阅读中我们常常强调知人论世,在写作中同样需要对相关的史实有所了解,有所分析评价。余秋雨曾在《一个王朝的背影》里将笔触伸向有清一代,述数历史的变迁,尤其是文人的生存境遇,从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这就是历史的教训,也就是历史蕴蓄的哲理。于是高考中很多考生都将目光转向悠悠五千多年的历史。例如2003年高考作文《吊屈原赋》,深情演绎屈原和楚怀王的历史,通过对屈原的生命历程叙述感悟到历史的教训:“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而《学会历史的旁观》一文则借刘邦、项羽、唐太宗直指历史,告诉人们:跳出爱憎后的我们,会有一双清澈灵动的心眼,环视世间一定会有新的认知,更加公正、更加客观。我们要以清澈的眼审视自己,对于任何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灵动的心审视世界,对任何对错,保留一分最真实的了解。
3.思辨,关注自然色彩
自然体现着辩证法,它往往和人类有着某种对应关系(或称象征)。所以自然中也有着丰富的哲理,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提升。如松、菊象征着人的高洁品行,柳、长亭寓含着人们的离愁别绪;一棵树的成长历程就是人的成长历程;一只狼的情感就是人类自身的情感……林林总总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思考。谭岩在《一码稻草》中面对一码遗弃的稻草也发出了哲理的探寻:
那一码稻草已被人们所遗忘。只有一只铁黑色的鸟常常落在上面,望着这深秋的大地一动不动。这一码草成了时光的看台,风吹,雨淋,金黄的稻草变得灰白,突然而至的夜降的霜,使那一堆稻草仿佛一夜间白了须眉。
无遮无拦的稻草,就在田埂上腐烂。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成了坍颓的一团乱草。一场大雪,欲将大地履为平地。然而那一堆尚没被消磨尽的稻草,却能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如阡陌一颗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冰雪消融,堤上长出了如针的新草。春天到了,田野还是一片淡青色,但在那堆草的地方,腐草中已伸出了一朵油菜花,像一只金色的喇叭,高高的昂向天空,报晓这春天的到来。
这码稻草在被遗忘的孤独寂寞中的顽强生存和不屈的追求,生命不息,追求不止,这不正象征着我们人类么?我们虽然也平凡得被人遗忘,但每一个人都是一道风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是不可或缺的那“一个”,我们也会像那码稻草一样,经过秋冬后终会孕育出美丽的花朵,“报晓春天的到来”。
4.思辨,凝聚社会关爱
社会是思辨类散文创作的最大原料地。光怪陆离的社会处处都展现着哲理。就个体而言,人的进退、荣辱、生死都是哲学命题;就群体而论,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自身的发展甚至人与自然莫不表现着生活的哲理,无不引起人的深入思考。如林清玄的散文《雪的面目》就由课堂上对雪一无所知的孩子对雪的不同猜测(或像冰淇淋、或像沙子)这样一个日常生活琐事出发而生感悟,从而揭示出“有一些事情的真相,用语言是难以表白的”。作者又继续将具体的事件上升到抽象的心念,再到普遍的事物,进一步揭示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的结论——“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物,都是语言文字难以形容与表现的”,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让我们保持适度的沉默吧,在人群中,静观谛听,在独处的时候,保持灵敏。”“在雪中清醒的孤独,总比在人群中热闹的寂寞与迷惑要好些。”
二、高举两面旗帜,焕发理性光辉
1.思辨性
思辨性是思辨类散文最核心的内涵,如果没有了思辨色彩,也就没有了深刻与丰富。那么,思辨如何展开呢?
首先,要进行发散性思维。我们的思辨不能仅仅立足某一方面,它应该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如前面所说的四个支点,就应该成为发散性思维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在写作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向那四个角度进行辐射,使散文拥有更丰富的内涵,而不至于显得过于单薄。同时更要注意将多个角度进行适度的融合,从历史角度写也可关注文化以及社会人生自然,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共同体。如前面所讲到的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不仅关注着文化、历史,而且也写到了现实以及黄州的自然环境。因为哲理的表述本身就是多角度综合思考的最具普遍性的见解,所以写作时既要向四个角度分向思考,又要善于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其次,要进行全面的辩证的思维。
辩证思维是思辨类散文的追求。没有了辩证思维,我们生发出的哲理就会滑入错误的泥淖,从而不攻自破,毫无说服力。所以对待任何事物都要从不同角度,从相反或相对的方面去进行思考。如贾平凹的散文《丑石》,写一块丑陋的石头被天文学家发现是一块“陨石”的经历,揭示了生活的哲理:“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小玩意儿的,所以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作者通过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实质看到了事物的另一面,看到了美与丑的转化。
第三,要将思辨引向深刻。我们最大的缺点是思考浅尝辄止,懒于做更深入、细致的分析,或喜欢讲述大道理,不愿从小的角度切入,从而导致泛泛而谈。如鲁迅的《故乡》结尾议论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就将回故乡的感受思考浓缩成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傅菲的《土屋》由“幽暗、封闭”的土屋竟展开了作者对生命状态的思考:
我曾经以走出那间土屋而自豪,而不需要像蜜蜂一样为一口蜜汁而忙碌一天。夏天稻田里的水能把泥鳅烫死,热浪在屋顶蒸腾。骄阳似火,我们在劳作。很多年以后,我理解了这劳作的意义。父亲除了吃饭和睡觉,都在田里度过。一栋楼房在父亲意味着什么?假如我,从没在土屋中生活过,是否也明白,活着就是为了能够保持劳作的状态。而父亲说,白天劳动累了,晚上会睡得更香。
这里用诗样的语言揭开了生命的秘密:活着是为了保持一种劳作的状态。所以思辨的深刻往往源于对生活细节的发现。
2.抒情性
抒情是散文的一大特点,在思辨类散文中,我们必须重视抒情。在以理服人的时候,还要以情感人。没有感情的文章,只是干瘪瘪的理论。思辨类散文的最高境界是情理交融。
情最主要的是要真挚,而不虚伪,否则没法打动人。所以在抒发自己感情时,要做到有感而发,缘情、缘事、缘理而发。例如《兰亭集序》作者借兰亭集会之乐而引发人生之乐与悲的感叹,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死生亦大矣”,有力地反驳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作者倾注了真挚的情感,对乐与悲表现得都很富感染力。而《巴尔扎克葬词》中雨果由对巴尔扎克的深切悼念而引发了自己对生死的哲理思考:“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排比、对偶句式的运用给文章带来了强烈的抒情色彩,实现了真正的情理交融。2004年高考优秀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就用抒情阐述了深刻哲理:“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滋润它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湖南常德市一中 4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