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考场话题作文的辩证法

作者:赵克明




  考场作文话题有大小、虚实、远近之分。在审这类题目时,不少考生往往陷入尴尬的境地,或如老虎吃天,或似雾中观花,或见木而忘林。怎样帮助学生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呢?我想,不妨让他们学点话题作文辩证法——大则小之,小则大之;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远则近之,近则远之。且看下面解说。
  大则小之。有的作文话题很大,涵盖的面比较宽,最易把作者的目光引向宏观方面,致使写出的文章云山雾罩,过于宽泛。面对大题,千万别上“大”的圈套,而要联系生活实际,发掘一些与话题相关联的具体的写作材料,选取小处作为切入点、着墨点,让大话题在小材料中得以展示或阐释。例如,以“环境保护”为话题写作,就不能只从大的方面着眼于当前人类面临环境污染和破坏这一重大生存威胁,着眼于环境保护对全世界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而应当把目光投向我们生活的细微处,看砖瓦水泥取代了绿草地,看村头清流潺潺的小河变成了臭水沟,看候鸟的栖息地不见了飞禽的踪影,看“人与天斗”斗出的荒山秃岭……有了这些具体可感的小材料,“环境保护”这一“大题”也就化“小”了,下笔为文自会得心应手。
  小则大之。过小的作文话题往往会限制写作者的视野,窄化人们的思维圈,因而我们在写作时要力求以放大的眼光来审题,审视题目的大背景、深内涵、非同寻常的意义,要做到“一粒沙子看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例如以话题“窗”来作文,若仅仅局限于家庭居室有形的“窗”,拘泥于“窗”内“窗”外发生的故事或出现的景色,所写的文章就难有较大的突破;假如能由实物的“窗”想到心灵之窗、文化之窗、社会之窗、国家之窗,由“窗”的功能想到“开窗”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由“窗”的变化透视出时代的变化、社会的风云,那你的视野就开阔了,思维就活跃了,思考就有深度了,文章也就必然会摆脱平庸,显出大气来。
  虚则实之。有的作文话题是很抽象的概念,似乎难以捉摸,乍一看如坠五里雾中。2003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就给一些考生这种感觉。面对这样的“虚题”,我们要从“雾中”回到现实中来,寻到一些真真切切的生活实例,来以“实”写“虚”,以“实”显“虚”。“和谐”是一个比较虚的词语,用它作话题写作,若以“虚”对“虚”就很难成篇;而如果想到美妙的《小夜曲》的和谐,想到《山色有无中》国画的和谐,想到自己家庭的温馨和谐,想到人类保护大自然创造的和谐……脑海里便会展现一幅幅具有实情实景的“和谐”的画面,写出的文章也便化“虚”为“实”了。
  实则虚之。很具体很实的作文话题,大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若以实写来一般都不合或不太合命题者的意图。要写好“实题”,我们就要将思维触角伸向“虚”的方面,探寻它的隐含义、象征义等。有这样一道作文题:一块锃亮的铁,如果不注意保护,不经常擦拭,时间久了,就会生锈,最终被锈吃掉。如果注意保护,经常擦拭,就将永远是一块锃亮的铁。请以“擦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个题目从实处写,恐怕只能解说用擦拭法防止铁生锈的化学原理。拟题的命意显然并不在此。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联想到一些类似的现象,比如人如何防止思想的“氧化”,我们党如何防止肌体的“氧化”,我们的政府职能部门如何防止权力的“氧化”,等等。这样化“实”为“虚”了,才能命中题旨,写出新意和深意。
  远则近之。有的作文话题取材于历史,或空间距离较远,我们不必也追踪到远古或远方,而完全可以从现时的身边生活中寻觅写作材料,以“近”写“远”,以“今”写“古”。例如,要求以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成事三境界”中的一种境界为话题作文,我们与其求助于古人,不如借师今人,——当今生活中就不乏具有远大志向、勇于探索真理、勇于攀登高峰的人,不乏执著追求理想、乐于吃苦奋斗、达到忘我境界的人,不乏品尝到追寻、拼搏、奋斗终获成功喜悦的人,以这些现时的典型事例来印证古人之言,更见其普遍而深远的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将“远题”拉“近”了,体悟可能会更深刻一些,会写出“人人笔下无”来。
  近则远之。有的作文题就以身边材料为话题,我们在写作时,要避免“近题”近写、就事论事。有一个取材于新闻的题目:“在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压力,发挥了高水平。而我们常听人说,人是需要压力的,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许多成功者都会自我加压。看来压力是很怪的。到底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好这个文题,就不能老在奥运会上兜圈子,而应当远离奥运会,想到小学生的作业压力,中学生的升学压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成年人的下岗压力,企业的生存发展压力,国家的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竞争的压力……这样由“近”及“远”,才能找到写作的最佳突破口,写出令人惊叹的成功之作。
  安徽霍邱县一中 23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