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让思维不再缺席

作者:冯永忠




  前段时间在“教育在线”看到魏智渊老师的“我讲《我的呼吁》——一节失败的语文课”(http://www.eduol.cn/web-ia/bbs/dispbbs.asp?boarded=18&ID=140016&page=1),学生面对翻译过来的文章提不起兴趣,于是教师想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伦理入手旁征博引。可是,魏老师的满腹经纶都未能奏效,应者寥寥,再问学生“作者伦理观的主要内容”是何意义,学生本可以稍加阅读就归纳,但状况却让人大跌眼镜,学生依然无动于衷,魏老师只好自己总结,我想魏老师好不尴尬。这等尴尬实不在少数。究其原因,还是学生懒于思索,思维已成惰性,思维已在学习中缺席。以前在乡村中学教学时总骂学生懒,以为重点中学肯定个个好学,没想到,进了重点中学,学生状况好像没多大改变。由是我迫切地感到学生有意识的思维习惯的养成已经刻不容缓,尤其是当前“快餐文化”甚嚣尘上,学生于简单浅薄中获得了一点满足,就自视甚高,哪有心思读稍微有点深度的文章,更何谈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人最怕的就是没有思想,没有反思精神。缺乏思考的习惯,哪来甄别社会现象的能力。我们语文老师理所当然的要承担起这一责任,以培养学生思维水平、养成认真思考的阅读习惯为要务。
  要承担起这一点,教师自己要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一个惟教参是从的人。最主要的是我们自己要读懂每篇文章,甚至每篇文章的每个句子、词语,要有深钻教材的精神。当前各种教学流派纷呈,各种理论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于是教师们纷纷尝试这教法、试验那理论,又有几个人真正踏踏实实坐下来好好读读教材,挖掘出其中深刻的意蕴的。没有深挖教材,再好的理论用上来也只是漂亮的空壳。所以,首先是要自己吃透教材。君不见,语文课堂上,学生是动了起来,而教师却像木偶,被学生牵着走。一堂《我的空中楼阁》,教师要学生赏析语言,就放手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学生说完,教师却永远只有一句“说得很好,谁还来补充一下?”没人补充时,自己也捉襟见肘,没了下文。这能说教师不知道好的教学理念吗?知道了却还是让探究停留于肤浅的层面。所有理念的实施都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对文本的挖掘。有了深入的挖掘,会很自然地去探究理论、实施理论的。所以,重要的是教师对文本自身的理解性阅读。学生长期进行肤浅的解读,他能有多少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我们备课的要务便是沉下心来读懂文章,因为所谓“无疑处生疑”是种大境界、大智慧。文章解读所谓的难点往往是看似最简单的地方、最平常的地方,也是别人最易忽略的地方。
  于是教《胡同文化》时,我问:“第二段为什么要长篇累牍地写胡同的命名?”学生是难以发觉的,以为这只是序言所需要交代的内容,根本没作深入思考。我以为,教师就是要从这些学生的想当然的认为中提出疑问来,因为既然题目是“胡同文化”就要紧紧围绕文化展开,这里表面上看与文化靠不上边,而实际正是因为命名的平凡才说明了“胡同文化是种市民文化”。然后再予以引导:思考问题一定要联系全文的主旨作整体阅读。
  于是在教《〈宽容〉序言》时,就围绕“在宁静无知的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展开讨论,为什么这句话在一部分段落中反复出现?人们真的幸福吗?为什么会幸福?层层深入发问,最后终于明白“人类的精神运动具有很大惰性,而精神的凝固反而容易给人民带来安全感,带来幸福生活。”
  于是教《致橡树》时,抓住“攀援”“痴情”好好体会。难道“攀援”就是本身错了吗?这里错不仅在于攀援,主要的是还要“炫耀自己”。一方对另一方痴情不好吗?痴情有什么不好呢?不好的只是“重复单调的歌曲”。于是告诉学生,别以为好懂就简单地认为自己读懂了,凡事须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们如果真正将每个词语、句子、段落理解得很清楚了,好好地引导学生,又何愁学生没有思想呢!很清楚地记得,那次刚上完《胡同文化》后,就有学生跑上讲台说很喜欢听这样的课,我带动了他们的思维。我真的是受宠若惊,这种感觉真好!
  湖南常德市一中 4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