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张扬文学教育的个性

作者:高万祥




  2004年10月6日至7日,“沪浙苏皖新语文圆桌论坛”第四届会议在安徽宣城中学举行。
  围绕“新课程标准下的文学作品的教学”这一中心,本届论坛端出了四堂教学实验课——江苏张家港高级中学郭静娟老师执教的刘亮程散文《对一朵花微笑》,上海复旦附中方勇老师执教的《徐志摩诗魂探索》,安徽马鞍山二中盛庆丰老师执教的《琐碎中有无限烟波•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欣赏》,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贺学根老师执教的《〈智取生辰纲〉中的细节描写》。四堂课各有千秋,给人们一个共同的印象和启迪:文学教育应该张扬个性。
  首先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盛庆丰老师在“教学构想”中说:“我很喜欢教文学作品,但也有点怕教。这怕的就是在教学时人云亦云、附庸风雅,更怕的是没有了学生和自己。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应该凸显其个性。在提倡个性化阅读的今天,教师着意要培养的是学生的个体阅读意识和解读作品的能力。这节课,我想从一个小角度给学生阅读作品的视角,给学生建立一个已非一般意义上的细节概念,让他们会发现、会体悟、会品赏。”贺学根老师对“教学难点”的定位也是“引导学生构建对文本细节的个性化解读”。他们的教学设计和安排,都充分体现了这一追求。
  赢得与会师生一致好评的《对一朵花微笑》一课,更留下了浓墨重彩令人惊喜不已的记忆。“我读过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真实的农村难道都是香格里拉一般美丽的吗?农村难道都是世外桃源一般的令人神往吗?”“我们毕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对一朵花微笑以及写这样的文章,那是艺术家的事……我们可以从花花草草中得到一些感悟和享受,如果死抠字眼,批评作者,那就是书呆子了。”“我以为,刘亮程太偏爱农村,甚至偏激,他歧视城市。在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两者之间,他失去了一个作家起码的社会责任感……他的感情也太苍白脆弱了……”“刚才那位同学对刘亮程的要求太高了。你用辩证唯物主义去要求他,太不切实际。刘亮程一直生活在农村,他不了解城市,只能站在乡村来审视城市。对这么一个没多少文化的农村作家,又有什么必要去如此这般地批评他呢?!”“刘亮程极为丰富敏感和多愁善感。一次他看到一只鸟在他对面,就试着和它说话,鸟儿不理睬他,一下子飞走了,他便伤心地掉下了眼泪……对此,我想把艾青的诗句送给他,是再好不过的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学生的讨论十分热烈,也出乎意料地精彩。用心灵去阅读,文学便成了一朵朵美丽的鲜花,千姿百态地绽放在学生心头。郭静娟原先准备好的教案,后半部分都被学生的讨论打乱了。然而,谁也没有否认这是一堂难得一见的好课。正如上海建平中学张强老师在评课时说,“一堂课中能把学生调动起来,并且调动到出乎意料的境界,这是教师的幸福。”请学生评课是这次论坛的一大亮点。一位女生一开始就抢着发言说:“下课后,我们一出门就有人惊呼,郭老师上得太好了,如果每天都是她上,多幸福啊!”
  最能体现教师个性的是复旦附中方勇老师的《徐志摩诗魂探索》一课,以提供大量资料和组织重点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探索”出这样一个结论:徐志摩的诗是他的生活和情感酿造出的美酒。尽管这是一堂引起了很大争议的课,但执教者的才情给大家印象颇深。
  文如其人,课如其人。郭静娟的感性和诗意,方勇的洒脱和飘逸,盛庆丰的渊博睿智,贺学根的严谨扎实,都使他们的教学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
  围绕本届论坛主题,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先生,以及上海杨浦高级中学朱震国、江苏南京十三中曹勇军、安徽宣城中学邓彤、浙江绍兴鲁迅中学苗金德,都发表了很好的学术演讲。马 、邱才妹、郭惠宇等特级教师参加了评课活动。下届论坛将于2005年4月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举行,承办单位是杭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