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欲与窗外风景试比高

作者:马 骉




  在需要中看到的责任
  
  “老师:您好!
  听了您上的《离别的礼物》,我一夜都没睡好。那虚伪尖刻的后妈,懦弱无能的父亲,还有那善解人意的爷爷,都是我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只是我没有文中的彼得那样机灵勇敢。课文所讲的故事就是我家发生的一切。上您的课之前,我只会暗地里痛恨,恨我的爸爸,恨我的后妈,恨他们把爷爷赶到敬老院去。上了您的课,我懂得了光恨不管用,我要像彼得那样,用智慧用勇气去阻止爸爸的做法。我还理解您说的‘男人不能懦弱,否则会伤害好多美好的东西’的道理……”
  这是一封来自浙江杭州一个初一男生的信,我无法回忆起他的神情和相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堂家常便饭式的语文课,对一个涉世未深却又遭遇坎坷的孩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它改变了他的处世态度,提升了他的智慧和勇气,也促进了他心灵的发育。
  这堂课的记忆已经模糊,但由这堂课对小男孩的影响继而引发的反思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清晰和深刻。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已二十多年的老师从来都没有很好地花心思去掂量过语文教学对一个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期的孩子来说到底有多大的意义,男孩的来信促使我正视并重视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正视并重视孩子的需要,研究、满足并提升他们的需要,语文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发现这种需要,并在这种需要中找到自己的责任。
  “老师,我曾对自己的未来作过无数次的设想,就是从来都没有想过当一名教师。今天听了您上的《药》,我忽然发现当个语文教师原来是这样的‘富有’,因为我发现今天几乎所有的同学的情感都交给了鲁迅,交给了您。我真的有想当语文教师的冲动了……”
  这是应邀给郑州一中高一学生上课后,一个女生一脸激动对我说的话,让我这个久经沙场的老师心中也抑制不住地飘忽起来。这是我受到的所有赞誉中最值得珍藏的一个。从她的肯定里我看到了语文的魅力与希望,也鼓起了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的勇气和信心。
  其实,做语文老师并不是我的最爱,当初的选择出于无奈与无助。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对一个家庭遭遇不幸,连一元五毛钱的学费都需要申请全免的农家孩子来说,实在有太大的魔力。或许受祖传的影响,家族祖辈父辈中有出洋留学的,有行商坐贾的,也有成为世界著名音乐家的,自由散漫的秉性使我更向往能成为一个来去自由的艺人或一个少受约束的私营企业主;即便在已经成为一个有模有样的语文老师后,仍经历了是否跳离教育口的几次剧痛。真正安下心来,把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作为人生一大目标,还是在自己对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深刻认识后的事。我要衷心感谢那个至今不知其姓名的男孩的信,感谢那个郑州女孩的肯定和鼓励。是他们让我真正懂得了语文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欲与窗外风景试比高
  
  上好一节语文课可以通过努力达到,而要上好一辈子的语文课实在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有时下了死工夫花了好长时间才找到的一点点得意,会被学生的一个眼神和一个哈欠轻易地打破。
  开发区的一所学校有一天来了一对印尼华侨的双胞胎兄弟,校长把他们安插到这个学校公认的最好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班上。开头还相安无事,过了两天便发现双胞胎兄弟坐立不安了,老师忍耐着。等到第五天上课不到10分钟,双胞胎兄弟毫不客气地离开座位凭窗眺望外面的风景。老师还是忍耐,走过去好言相劝,请他们回座位坐好。双胞胎兄弟望着老师满脸失望地说:“我们来了五天,你没让我们说过一句话,听你的课,还不如看外面的风景。”
  这是发生在我熟悉并赏识的一个语文老师身上的真实故事。听到此事的当天晚上,我的整个身体像是漂浮在了床上,无法入睡。第二天去教室的路上,一种巨大的恐惧笼罩过来——我的学生有这样的抗议吗?他们敢这样发表他们的抗议吗?我有否蹲下来听过他们对我语文课的评说?我隐隐感到自己在很不短的时间里做着虐杀学生精神至少是漠视其需求的坏事。这还了得?!
  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着实让自己有了刺心之痛。以前,自己对耍些小聪明作些小努力并在一定区域内产生的影响颇为自得,有时不免产生些许飘飘然的幻想:争取做个全国著名的语文老师,至少是省内呱呱叫的,叫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我把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这个模式那种方式的探索上,把倾听给了专家权威的指导和教育,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如何让自己发光发亮上,却惟独忽视了经常蹲下来倾听学生的评说,倾听他们的需求。现在,恍然大悟:若立志,必欲与窗外风景试比高,与学生平等对话,把他们的心拉回来。
  其实,语文教学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对于池所以为池的要素“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虚空。
  
  膝盖下的思考
  
  欲与窗外风景试比高,求教于大家权威的指教是必须的,但不假思索、不顾实际的死搬硬套,就会云里雾里,不知所处,适得其反。其实在求教于大家权威的同时,求教于学生,求教于自己的实践,求教于自己膝盖下的思考,才有可能与窗外风景一比高低。
  常羡慕别人能借大家名流的系统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装点自己的门面。我自甘截取大家名流的片言只语来指点自己艰难的实践,没有高远的眼光,更谈不上有多高的境界,所见不过脚下三尺之地,所想不过课堂里鸡毛蒜皮之事,视界所限,思想简陋,只能着力于脚下的精心耕作,即便这样也会时常困惑、焦虑于教学的艰难。我常怀疑自己,很多时候没有站在大地上,是跪着的,这样膝盖不免生疼。这种直接的疼痛之思,恰构成了我的所谓的教育思想——我谑称之为“膝盖下的思考”。它虽无多大出息,却是真实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弊端所在,真切地感觉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真诚地感悟到了语文教学未来的走向——尊重学生的人性,尊重学科的个性。
  1997年我获得了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不过,比起自悟到语文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性、尊重学科的个性这些朴素的道理来,此事又显得轻薄了不少。它打消了自己想方设法发光发亮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想法,改变了我教学的走向——从此,致力于创设探究场所,构建对话平台,让师生共同感受成功,实现双赢互利。这个“集体英雄主义”的想法是聪明的,语文课堂不应是教师个人的“独唱音乐会”,而应是由老师指挥的“群众歌咏会”。在这个舞台上,教师固然也应该把自己知道的最好、最多、最精彩、最与众不同的东西展现给学生,展示迷人的魅力;但同时必须考虑:把什么不交给学生?怎样让他们自己悟出更多的东西?怎样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未知的世界?
  事实证明,学生有你想不到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只要你相信他们,尊重他们,只要你有创设好探究、对话平台的意识和能力,只要你有把时空交还给学生的胸襟。在山东上《荷花淀》时,学生提问:“为什么水生对他妻子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和他们拼命。’一句是‘最重要的一句’?女人为什么‘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多有深度和思考价值的问题!我们用将近一节课的时间讨论了它。在河南上《药》时,学生提问:“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让‘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人’说夏瑜‘疯了’?为什么前两个用了借代,后一个不用借代?”问题精致又耐人寻味。在宁波上《背影》时初一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父亲的衣服的颜色是‘黑’的,质地是‘布’?”这问题显然超乎年龄界限,牵一发而动全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