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写作:请读部好书打底子

作者:高天友




  在2004年全国各省市自主命题的十多道高考文题中,福建省的高考文题出得颇为特别,在读书与写作方面启人深思。文题如下:
  以下列人物或文学形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1)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
  (2)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这个文题极为开放,但又有较为严格的限制,所写必须是规定的几个人物和文学形象,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才情、个性和思考。对此,人们褒贬不一,但这个题目的导向性却是非常明显的,就是启示学生要读书,而且要读好书,特别要读名著,要感悟名著,鉴赏名著,能够与名著展开对话。它要求考生既要有一定的文学底蕴,一定的审美能力,又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人文情怀。
  这个题目看似容易,但没有认真读书,没有认真读名著,特别是没有在读中认真思考体悟的考生是注定写不好的。它青睐那些肯读书善读书善思考的考生。从福建省最近展示的几篇满分作文来看,事实也证明确实是这样。如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国演义》很熟悉,尤其对曹操其人,有自己的思考;读《忠与义的交织》,可以知道作者对《水浒传》,对宋江其人感慨颇多;读《照海倚天》,可以断定作者一定读过《曾国藩家书》和有关曾国藩的传记;欣赏《薛宝钗魂断大观园》,可以体会出作者优美而略带忧伤的语言里曾经有过对《红楼梦》、对薛宝钗命运的深沉思索,所以才为其鸣不平。这些作文得满分显示了作者的读书与思考,也展露出他们的才情,应该说得之无愧。
  这些满分作文,用事实告诉我们中学生朋友:要读好书,特别要读名著,要在读中有自己的思考与体悟,尤其是要读熟一部名著,能使你受益无穷。这是一味沉迷于快餐文化快餐文学所办不到的。
  其实,这类得益于阅读名著,因而写出考场高分作文、满分作文的并非仅见于今年。2001年名噪全国的《赤兔之死》,2003年的《真假美猴王》等,小作者如果不熟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那样的满分作文的。
  记得上个世纪初,被称为北大怪才和奇才的大名鼎鼎的学人辜鸿鸣,在讲到如何学习英语时,就曾经极力主张要选择一部书,如莎士比亚的名著之类,熟读成诵,打好底子,然后再广泛涉猎,才能触类旁通,真正掌握英文。这个主张带有他个人学习的独特体悟,是其学习外语的经验总结。他生于南洋的一个华侨家庭,后来随养父(英国人)到英国,一直在英伦求学,所以他的西学功底深厚;加之天赋,终于使他成为当时精通西方好几国语言、学贯中西的学界奇人。
  辜鸿鸣读熟一部书的主张,同样适合我们学习母语。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在“文革”中,笔者正读小学中、高年级,祖父和父亲被红卫兵批斗,学校也不上什么课,那时又没有什么电视之类可资娱乐的工具,百无聊赖中只好硬着头皮读繁体字竖排版的有些残破的《三国演义》。开始连赵云两个字的繁体都不认识,都要去问父亲。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学会了查字典,便慢慢“啃”起了《三国》来。于是,在“啃”中我认识了许多字,学到了许多词汇,懂得了一些文言知识,也认识了曹操刘备关羽等众多文学形象,从而熟悉了那一段历史。更为可贵的是我尝到了读书的乐趣,激起了读书的兴趣。记得,当读到关云长败走麦城时,竟然泪流不止,替古人担忧,颇有些如醉如痴。今天看来虽有些可笑,但从此我的读书兴趣大增,便又寻来《西游记》和现代的《林海雪原》之类,有滋有味地读。于是,在不知不觉中语文基础得以提高,写作能力得以增强。后来,作为文革后1975年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和老三届们一起在恢复高考第一年(1977年)考上大学,今日想来,大概不能说与我的痴读《三国》毫无关系。
  本人有一老同学,在苏北某中学任教,别人发表一篇专业论文颇费脑筋,而他的大作却能在专业报刊“连篇累牍”地面世,其写作能力让许多同行啧啧称羡。据他自己说,主要得益于一部《聊斋志异》,其语文能力,尤其是文言阅读能力,都是在兴趣盎然地读这部文言传奇故事中获得的。
  确实,我们熟读一部名著,获得的不仅是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提高的也不仅是语文素养,更多的是在阅读中获得了精神营养,引起我们对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思考,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从而增强了我们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们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我们有责任引导中学生适当地离开电视和电脑,静下心来,读熟一部经典名著,给自己打打文学和人文的底子,这无论是对他们将来的考场制胜,还是对其今后的健康成长,实在有百利而无一害。
  
  江苏武进高级中学 21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