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变抽象为形象化知识为实践

作者:曹春山




  说明文内容较为抽象,这是它对教学不利的一面,但其科学性却必然使它与试验探索、实践操作等因素紧密相连,这又是有利的一面。如何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笔者的经验是“变抽象为形象,化知识为实践”,且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具体做法有:
  一、制作模型。有些实物说明文,文中实物的某些特征用语言或图画难以解释清楚,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考虑引入模型制作这一教学环节。
  学《中国石拱桥》时,我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独立或合作制作赵州桥或卢沟桥模型,模型必须具备两座桥的特征,制作材料则可以因陋就简。收集作业时,发现“赵州桥”制作较好,部分“卢沟桥”则有误:有的没有桥墩,半圆形桥拱直插河底;有的多了一个大拱,十一个半圆形桥拱列于大拱之上。很明显,是学生对课文语言理解有偏差。上课时,我把正误模型拿出来,让学生比照着找出错误原因,并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接着举起“赵州桥”与“卢沟桥”,要求学生不看课文只看模型说出两座桥的不同特征。
  这堂课通过模型制作,实现了四个结合: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抽象文字与直观实物相结合,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相结合,静态知识和动态实践相结合。初二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偏好形象直观,模型制作正是投其所好,所以学生由始至终都充满着高涨的学习热情。
  其他一些实物说明文也可用此法,如《苏州园林》中介绍“花墙和廊子”那一段,学生特别是一些农村学生对其中“隔而不隔”“界而不界”一语难以理解,原因在于他们从未见过“镂空的花墙”和“无所依傍的廊子”——这些在城市的公园里常见的东西,在农村可真稀罕。但若拿出花墙和廊子的模型,疑难也就不攻自破。当然,有些实物制作繁难或不能制作,可依靠绘画或影像,如苏州园林的假山和池沼。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模型制作的教学功能并非是前者所能完全替代的。
  二、观察写作。说明文中介绍的一些现象,如果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这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写作。学完《时间的脚印》,我让学生观察各自家中的人、事、物,寻找时间留下的脚印,并写一篇短文。有的同学写家里人看电视:爷爷喜看粤剧,爸爸喜看财经股票,“我”喜欢追星,时间在三代人的思想里留下了脚印;有的同学从解放前的铜钱写到如今的新版人民币,发现时间在钱币上留下了脚印;有的同学写在台湾的爷爷每次回乡探亲,奶奶都会回忆当初爷爷被国民党抓兵的事,时间在奶奶的记忆里留下了脚印。
  讲《蜘蛛》前,我让学生先完成一篇介绍小动物的作文。讲《蜘蛛》时,我要求学生:看作者是如何写小动物的,并与自己的作文比较,找出差异;讲完《蜘蛛》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之法,课后找时间仔细观察自己先前作文中所写的小动物,修改这篇作文。由于是带着写、改的任务去学习、去观察,因而学习更投入,观察更细致;又因为有课文的示范,写作也更得法。课文、写作、观察三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良性互动。
  三、做小实验。一些说明文事理抽象,如能在课堂或课外做些小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气候的威力》我是这样导入的:备两个玻璃杯,一杯倒入开水,一杯倒入冷水,两杯连一根导管,令水相通。在让学生触摸感觉两杯水的温度变化后,问:南极与赤道虽相距遥远,但两地海水却是相通的,两地水温会互相影响吗?这样学生的阅读欲望也就被调动起来了。《死海不死》一课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做小实验,观察鱼虾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的生存状态,看看什么样的环境最适合鱼虾生存,写一份记录详实的实验报告,报告结尾向环保部门提一个建议。这里做实验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研究方法、养成求实的科学态度的过程。
  四、收集实物图片。《大自然的文字》《时间的脚印》比较适合这个办法。让学生在身边周围寻找“大自然的文字”“时间的脚印”,要尽量收集实物,有些实物或现象无法收集,就用图片如照片、绘图代替。把抽象的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实物图片,学生饶有兴趣,语文素质也在其中“潜滋暗长”了。
  五、举办小型展览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当模型实物、作文图片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举办一次小型展览会了。展览会如何布置、如何组织、如何向参观的同学解说介绍,这本身就是一篇实践中的“说明文”,应尽量让学生去学习。这样的展览,既能对学习作形象的总结,又能让学生获得强烈的成功感、满足感。学生在布置、组织、解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就提高了综合素质。
  
  广东佛山市高明区鳌云中学 52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