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察忧患的征兆



  有时候,事情虽然还没真正发生,迹象其实已经显露。如果不能从初期的迹象去掌握即将发生的事实,就会像无知的雀鸟,筑巢所在的柴薪已经冒起烟火,还优哉游哉不知躲避防范,这是非常危险的。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只要见到一点迹象,就能判断出事情未来的发展,从而采取合宜的行动。
  一般来说,忧患的来临必有其征兆;如果不预先设法消除,将后悔莫及。这种防患未然的做法,正是明哲保身的借鉴。
  春秋时,秦武王派甘茂攻韩国的宜阳(公元前308年),甘茂担心会遭人诬陷毁谤,于是对武王说:
  “以前,曾参住在费的时候,鲁国有个叫曾参的杀了人,人家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才不会杀人。’继续自在地织布。不久,另一个人又告诉她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依旧自在地织布。不久,又有第三个人向她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立刻丢下梭,离开织机逃走了。”
  “以曾参的贤明,和他母亲的信任,有三个人接连的疑惑,他的母亲都怀疑、害怕了。我去攻韩国小人进谗言则无处容身,请主公明察。”
  这就是“深谋远虑”、“老谋深算”,是重要的上策观点,是处理当前与将来长远关系的至高准则。封建时代,很多大臣就是在这个题目上做文章,充分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派樊哙以相国名义带兵去平定谋反的燕王卢绾。发兵之后,有人揭发樊哙在刘邦生病时,与吕后勾结,等刘邦一死,就要把戚夫人一家杀绝。刘邦很生气,就派陈平骑马去传达命令,让周勃代樊哙指挥军队,并立即在军中把樊哙斩首。
  陈平接受任务后,私下里同周勃商量说:“樊哙是功臣,又是吕后的妹夫。皇上只是一时恼怒,想杀掉他。但是皇上已经病重,未来是什么情况,并不明白。所以还是不把樊哙马上斩首,只是把他押回来让皇上自己下命令杀掉为好。”周勃也同意这样做。
  后来,在押送樊哙回京的路上,陈平听见刘邦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赶回向吕后报告逮捕樊哙的经过,吕后叫他把樊哙放了。因为他没有照刘邦的旨意杀死樊哙,所以吕后还是相信他,又让他做太子的老师。以后吕后家族要为樊哙报复陈平,在吕后那里也通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