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讲究“脸皮”,似乎干什么事都特别在意面子,许多含辛茹苦将儿子培育成人的父母,看到儿子能够“光宗耀祖”,即使自己吃糠咽菜心里也是美得了不得,因为儿子给他们在乡亲面前挣得了脸皮——面子。这种对脸皮的观念,其实就是指别人如何看待你,怎样对待你。说穿了,特别在意脸皮的人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在为他人而活着。
西方人认为,皮肤厚、对别人的责难和非议无动于衷者为最佳之人。这种思想接近于厚脸皮这一观念:一种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免受别人恶言恶语伤害的盾牌。
一个人不理睬他人的风言冷语,善于运用厚脸皮来保护自己,可以塑造正面的自我形象。在试图实现任何目标过程中,我们总是对自己实现目标的能力、动机,或者如愿以偿时所得到好处的价值心存疑虑。我们常常觉得有必要首先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当我们的能力更强之后,才能圆自己的美梦。
脸皮厚者能够把自我怀疑撇在一边,拒绝接受别人试图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更重要的是,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在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才是尽善尽美的人,所以他们往往更容易步入成功人士的行列。
人世间有一种脸皮厚的人由于极其自信而把信心灌输于他人,对于他们来说,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好意思这个概念,他们干什么事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放手大干,并且获得成功。
当然,一位脸皮厚者不见得非要独断专行,或者咄咄逼人。他也许是卑躬屈膝,唯唯诺诺,你打他的左脸、他还会把右脸给你打的人。厚脸皮是一种随机应变,善于处事,且能置他人的所想所思于不顾的能力。
中国古代有一则关于韩信年轻时的佳话。韩信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有一天,他在自家居住的城镇街道上行走,被几个地痞无赖拦住。这几个人要与他决一死战。韩信婉拒挑战,谁知他们硬缠着不让他离去,执意要他要么厮杀,要么就像狗一样从领头人的胯下钻过去。结果,韩信选择了钻裤裆,放弃了决战,尽管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耻辱。
关于韩信蒙受凌辱、胆小如鼠的流言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全城。在大庭广众面前,他遭人耻笑,可是他一次也未向任何人提及个中原委,也没解释自己表面看来丧失骨气行为的理由。在日后的人生旅途中,他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将。对于他来说,那几个目不识丁的痞子毫无威胁可言,他们压根儿就不是他的对手。他心中明白自己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战将,毫不在乎别人对他怎么想。韩信的厚脸皮在于表面上他是一个温顺胆小之人,这是为了使自己勿杀害那两个微不足道的恶棍而给自己惹来麻烦。
虽然说韩信的脸皮已经够厚的了,但他还不算顶尖高手。在刘邦与项羽争战相持不下之时,本来可以乘机三分天下的韩信,却为了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毅然率兵打败项羽,成就了刘邦的帝业,反而为自己埋下了“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而刘邦的脸皮可说是达到了极点,这正是他能够战胜势力强大的项羽、由一介布衣登上皇位的原因所在。刘邦与项羽之间的厮杀,起初,项羽拥有最精良的军队,占据各方面的优势。在历时三年的征战中,项羽打了无数场战斗,只输了一场。可是,就这一场失利,使他最终将胜利送给了一个人,此人除了脸皮比他厚之外,其他各方面都不如他。
在早先多次征战胜利中,有一次项羽生擒了刘邦,王位已经落入了项羽的掌心儿,谁知他竟然让他溜掉了。由于他害怕杀刘邦落下“不义”之名,不仅没有处死这位与自己争天下的敌人,反而赐封他汉王。可以说项羽的“面子”给刘邦提供了重整兵力,东山再起,征服项羽的机会。
表面上看来,项羽的宽恕也许似乎是一种高尚的举动。可是,真正的高尚之举应该驱使项羽一旦有机会,就致刘邦于死地。假如他这样做了,他自己就会一统天下。此外,项羽遭受唯一一次失败之后,正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面子,阻止了他返回故乡重整旗鼓,自刎身亡。
刘邦的三军统帅韩信形容项羽的弱点时说,他具有妇人之仁,匹夫之勇。战场上项羽毫不留情地杀人,坑杀数十万降兵,可是当他面对被自己打败的敌人的时候,却抛弃了自己的目标,竟然拉不下杀人的脸皮。
刘邦不具备项羽的造诣,但是他也未受到项羽任何自尊心的妨害。在他们发生冲突的年月里,刘邦一次又一次地败在项羽的手下,可是他从不为自己重返家乡征兵募马而感到耻辱。他的脸皮比项羽要厚得多。他可以干任何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所需要的事情,毫不顾忌给别人造成的损失。当项羽感到胜利在最后一场战斗中悄悄失去的时候,他下令将成为他阶下囚多年的刘邦的父亲押上来,绑在一锅烧得滚开的油锅前面。刘邦被喝令撤回自己所有的将士,否则他将眼睁睁地瞅着自己的父亲被油锅活活地煮死。刘邦扬鞭催马来到阵前,大声喊道:“项将军,我们曾经是滴血为盟的把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倘若你要煮我们的父亲,请给我留一杯肉汤。”
世上还有如此脸皮厚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