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作者:潘 颢 李桃香
我在九年级C108上语文课,课文是《魏武将见匈奴使》。当我分析曹操讲得起劲的时候,突然,在听得正酣的学生中,有一只手高高举起,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曹操算不上杰出的政治家呀!”“应该算是。”随即我肯定的回答。
“老师,历史书上可没有这样写啊!”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发问,我方寸大乱,面面相觑地望着全班学生,希望有学生“护驾”。
“老师,曹操忌贤妒能,杀害主簿杨修和名医华佗,根本不是‘唯才是举’”。他理直气壮地说着,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模样。
“对,我在《三国演义》里看到过。”一个平时不大爱讲话的学生也从旁附和,介入了我们的争论。
“曹操如果是杰出政治家的话,那他就应该懂得爱惜人才、量才录用的道理。为何像许攸、徐庶那样曾经替他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的人都先后背叛他而降刘备呢?”……我一时语塞,脸涨得通红,竟说不出半个词来。
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这时,我觉得自己在被学生“捉弄”,他们在跟一个新来的老师存心作对,故意捣乱。为了掩饰我的尴尬,于是我大声嚷道:“课是你们上还是我上?”吼声似乎振动了校园周围的群山,他们一个个终于红着脸静静地坐了下来。
我又开始继续上课。
一会儿,便下课了。由于他们的“打浑”,任务没有完成。我懊恼地走出了教室。当我回到办公室,正要放下手中的教科书时,课堂上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垂着头站到了我跟前。
“老师,我们是来向你道歉的。我们不该上课时提出与书本关系不大的问题。”
我说:“不要紧,下次注意就是了。”
“老师,现在是下课,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刚才的问题好吗?”尽管声音很弱小,但还是传人了我的耳鼓。
“怎么,又……”我真不想和他们讨论这没有答案的问题。看到他们嗷嗷待哺的神情,我马上打消了这一念头,——作为老师,我怎么能打击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呢?
“老师,我觉得刘备才是杰出的政治家,他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对于曹操的降臣也能重用。”
“说曹操是位著名诗人,我不否认。因为我们学习过他的《观沧海》与《蒿里行》。他的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凉,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倾听他们的评说,顿时,我的心里如拔雾见日,茅塞顿开。我感到他们的思维就像一匹匹脱缰的野马,在放纵奔腾。
这时,我与学生易了位,仿佛我是学生,安静地倾听他们的发言,不敢贸然打断他们的话,只是不住地点头。对于曹操的评价,本来就是历史学上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难以取得一致的认识。尽管他们的评价不很全面,有的看法还很稚嫩,甚至错误,但他们表现出的高涨的学习热情,以及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委实令我折服。我是一位脑子里有点“贵恙”的人,尽管从教二十多年,仍始终信奉“威信不立,焉能服众”的教条,历来主张师生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心理差距。这一次,却把我这颗“冥顽不化”的心震撼了。难怪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我十分庆幸,没有最后拒绝他们发表见解的机会!
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21世纪的老师,不应该做简单意义上的“教书匠”,对自己要有正确的定位。教学中,要切切实实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教者乐意做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让他们的科学品质与学习精神在宽松的环境中得到培养。
潘颢,李桃香,教师,现居湖南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