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晏殊《蝶恋花》“乐景写哀”辨

作者:咎娟娟




  在晏殊的闲雅而有情思的《珠玉词》中,《蝶恋花》以其清雅之气、深挚之情而动人心扉。在苏教版必修四教学参考中对这首词的上阙有这样的鉴赏:“上阙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在这里出现了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乐景写哀作为一种写作技巧缘于《诗经》,作为一种理论则来源于清代的大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的一段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他通过对《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著名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内容的绝妙分析,道出了这一特殊的审美情感。人们用特定的“哀景”来寄托自己的悲哀情感,用特定的“乐景”来寄托自己的欢愉心情。通过哀景与乐情、乐景与哀情的对比,确实能使诗意更加浓郁,也的确创造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意境。
  从辩证角度看,以乐衬哀确能收到奇效,但“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真是“乐景写哀”吗?
  在古典诗同里,运用“乐景写哀”的艺术作品确实动人心魄。
  比如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位薄命的君王把自己那份痛苦而复杂的亡国之痛寓于“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这些美景之中。可沦为亡国奴的他此时面对眼前的无限美景时,内心溢满的只能是浓郁沉重、长流不尽的哀愁。整首词正是用“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把哀惋凄楚的亡国之思极为真挚地抒发出来。
  再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绿草、芳树、山泉、鸟语,虽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心境服务的,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因情写景,以乐景衬哀情,景色越美,越显感情之悲。
  还有李白的《行路难》,开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写的是一个盛大宴会中欢乐祥和的气氛,然而面对这些,诗人的态度却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沉重、激愤和苦闷。在盛大、欢乐、祥和的反衬下,李白内心的苦闷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崔颢的《黄鹤楼》第三联写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此句写的是登楼眺望所见春天之美景,然而这样的美景却更增添了诗人的怀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些都是“乐景写哀”的经典范例。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作品中,景物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的指向性是相同的。在一首完整的诗词中,景物所传递的感情倾向应具有同一性,情感底蕴也应是一致的,不应该出现情感色调相反的场面,这是诗词创作习惯性的用法。
  我们看到,晏殊的《蝶恋花》在一开始便勾勒出一幅疏朗的深秋晓雾图。“槛菊愁烟兰泣露”,一个“菊”字和一个“兰”字,早已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几分秋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秋”本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特殊情结,它意味着感伤、忧郁和悲凉。此外,菊与兰皆以其耐寒清丽的气质而获“花中君子”的美称,这样菊和兰这两个意象就为整首词奠定了哀婉、幽凄的基调。
  于是,在这样一个烟雾缥缈的秋日黎明,敏感多情的人儿怎不会感到雾锁浓愁,愁烟锁人呢?带着万般情愁游目花丛,竟发现高洁的兰菊也是眉头紧锁,香泪偷牺。晏殊运用拟人的艺术手法,为读者营造出了一幅凄婉迷离的艺术世界。主人公虽未出场,其哀愁之情已跃然纸上。
  在这种凄婉的艺术氛围中,我们再来审视“燕子双飞”、“明月穿户”。如果将它们认定为清新的乐景,虽说是以乐衬哀,但这种强烈的反差反倒破坏了传统的审美习惯,打破了内在和谐的韵味,显得不伦不类。况且这一句并非单独存在,而是整幅诗歌画面的一部分,作为上阙中的系列意象之一,哀乐相杂更是打破了画面内蕴的连贯性,损伤了整幅画面的和谐性,也令读者在欣赏时无所适从。
  其次,古典诗词的意象具有承袭性。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甚至为不同时期、不同作者所袭用。比如杨柳表离别,红豆寄相思,菊花示高洁,梧桐表伤感,阳关示别离,子规象征悲伤,白云象征孤高,松兰梅竹象征坚贞高洁,蛟龙鸾凤象征君子,飘风云霓象征小人等等。
  “燕子双飞”是古人常用的一个意象。燕子是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因为喜欢成双成对,因此自然界中的燕子几乎成了古代文人寄托情感及倾吐感慨的一个重要音符。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比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借迟归的燕子表达春光易逝的伤春之愁;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表达了夫妇离别、独守空房的忧伤意境;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以含蓄手法,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的感慨。由此可见,“燕子双飞”与感伤情绪是相依相伴的。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清晨,罗幕荡漾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微寒,而梁间的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里,与其说是描写双飞燕的感觉,不如说是抒写了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但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心理上也荡漾着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引起的清冷之意。
  月亮更是极为经典的意象了。诗人借助它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它当作知己;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则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沉眷恋;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浓浓祝福。更多的时候,明月的意象寄寓离别思念,则是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的传统。张若虚的“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借助它来表达亲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却因它触目伤怀;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开头营造了一种悲戚伤感的氛围,一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将这种氛围烘托到极致,当然这也离不开月亮;李清照在《一剪梅》中的一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顿时就将一种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渗透了出来,一切尽在月光中。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明月清辉从晓到晚的转移,含蓄地点出了主人公面对明月而“今夜无眠”的情景。明月本是无知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本自然;既然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恨。此句虽埋怨得无理,但却让我们从中体味出主人公通宵未眠的相思愁苦。而这弯月亮也因为主人公的相思而染上了凄愁之色。
  词的下阕,主人公无言的愁绪诗意地延续着。“昨夜西风凋碧树”,每当玉露凋伤、金风乍起之时,草木的摇落是一种极易引起人们关注的自然景象。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一个“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长林叶落,四野风飘,如此凄冷的景象,更增添主人公孤枕难眠的离愁别恨。“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不是“独自莫凭栏”吗?可是孤枕难眠、满腔情感无处诉说的人儿又怎会不凭栏呢?在遥望无尽的天涯路上,有多少主人公无处诉说的相思愁。
  高楼远眺,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可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想把我的思念带给你,发现竟无尺素,而无法寄出我的思念只能引起我的无限悲伤。把我的思念托给那明月吧,让它千里寄相思,可明月竟丝毫不懂得离愁。把思念托给那西风吧,看看它能否替我传送,可山长水阔,它能载得动吗?断人愁肠的离恨啊!你注定只能遗落在天涯路上了。词中最后一句,将主人公音书远寄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总之,“燕子双飞”、“明月穿户”所流露出来的悲哀情绪其实与整首作品的构思有关。纵观全词,其中出现的意象有“愁烟”的菊、“泣露”的兰、“轻寒”的罗幕、“双飞去”的燕子、“不谙离别苦”的明月、凋谢的“碧树”和肃杀的“西风”。这一切从低到高,从外向内,编织成了一片孤苦凄愁之网,而全部景象也笼上了一层无垠的悲愁。无言愁而愁绪似愁烟泣露之菊兰,不言孤而孤苦若无伴之飞燕,韵外之韵顿生,味外之味无穷,渲染出一种黯然的氛围,更体现了主人公无可奈何的落寞,无处遁藏的神伤。因此,笔者认为,“燕子双飞”,“明月穿户”实乃哀景!
  
  昝娟娟,大学教师,现居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