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高考有效作文备考的基本策略

作者:徐瑛洁 陈祥春




  高考作文是高考的半壁江山,但高考作文的备考工作确实让人犯难。学生在经过高中三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对各种文体的写作都有了整体的感知。但在写议论文时,常常显得内容单薄,空洞无物,在写记叙文时又不知选取什么样的材料来表达怎样的主题。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平时缺少甚至没有积累相关的素材,能够有力地表现和说明中心的材料太少,或是所选的材料不够典型、新颖,素材贫乏,缺乏积累与运用。其实,高考写作无论多么特殊,它终归是写作。高考作文的实质,关键是立足在考场作文上实现“两个转化”:第一、由“物”到“意”的转化;第二、由“意”到“文”的转化。由“物”到“意”的转化,就是怎样从积累的生活素材、知识素材中提炼出作者的思想,作为文章的立意;由“意”到“文”的转化,就是把自己的思考、思想和文章的立意用文字表达出来。所以说,考场作文的写作过程,就是用最好的文字把最好的思想表达出来的过程。最好的思想表达,来自对知识素材的积累,来自对生活素材的内化。因此,我们在高考作文备考之中,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另一方面就要训练学生在作文写作当中灵活运用素材的能力,其基本策略是:积累——内化——运用(表达)——反思比照。
  
  一、积累归纳
  
  首先要指导学生重读在必修、选修教材中的经典文段,着重在于指点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累,并思考这些素材可以应用到作文的哪些方面。
  下面以必修五教材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为例,谈谈重读文本,积累作文素材有哪几方面:
  
  (一)积累作者文章的观点或文章的中心(以文章中的第3段为例)
  如:“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知微见著,很多大道理往往存在于细微的事物之中,要善于发现和思考。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世间美好的风景常在路途险远、人迹罕至之处,只有不畏惧艰辛的人才能看到最美丽的景色。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用相关的文段和观点作为作文的论据,丰富作文的内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贴切和恰当,紧扣话题并与之相呼应才能为你的作文锦上添花。
  
  (二)积累课文中出现过的哲理故事或文章表述的事例
  如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的主题是什么?可以进行归纳整理并复习:本文记叙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提出了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
  
  (三)积累作者生平的轶事
  根据课文提供的作者生平经历或写作背景作为线索,查找相关的资料,积累作者的1—2个小故事,在作文中可以充当有效的事实论据。
  
  (四)积累文章中优美的语句段落、句式或古诗文中的经典名句
  王安石的名句积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五)积累文章结构的写法
  [积累写法]:本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前后照应。
  
  二、理解内化
  
  在积累的基础上,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素材的理解,尝试将一些显浅的话题勾连起来,发散思维,看看从课内积累的素材实际上可以怎样用。
  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将类似的人物,或者类似的经历,进行梳理,给出一些拓展学生思维的练习,让学生对素材的使用有个总体概念。
  如以下的“思维热身”活动:
  根据课前预习完成的作文素材积累表格中的课文事迹、作者事例和名言警句,试从以下十个素材中任选三个连成一段有明确中心论点的话:司马迁;袁隆平与“野稗”;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谢坤山《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鲁迅;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布衣总统”孙中山;曹操“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尔盖茨。
  学生刚开始运用并不是太熟练,只能勉强地运用三个素材,在表述方面可能还不够准确,这个阶段教师要注重看学生用得对不对,三个类似的素材得出的观点是不是一致,是不是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这个活动,可以放在每一节课的前五分钟,如同是一个热身游戏,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开始时可先由教师进行点评,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换成由学生互相评点。这样则更有利于训练学生在考场作文上正确选材,富有针对性,从而使论据更丰富。
  
  三、运用表达
  
  在运用的过程中,如写议论文要引用到课内素材作为论据材料说明中心论点,那么具体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议论文中事实材料运用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到位、简洁流畅。第二,材料运用要紧扣话题提炼出来的中心论点,最好能够点出话题的关键词。第三,对话题的思考辨析不能只是简单的观点加例子,还应有个性的思辩和分析。
  在备考之中,这个环节是成败的关键。有效备考能够落实就看最后这一步怎样引导学生从积累到内化之后的运用。
  我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来强化训练:第一阶段着重在议论文的框架式练习。第二阶段着重在全文的架构,即准确审提立意后,选材写提纲。第三阶段着重是全文写作,高考作文的实战训练,提升语言和提高发展得分。
  
  (一)第一阶段的操作
  这个阶段主要是任意给出1个话题,让学生写出文中论据部分,要求引用课文事例、作者事迹或名言名句。(10分钟)
  如: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作为国家、民族的一员,你必须承担责任;作为学校、家庭的一员,你也必须承担责任;对你自己,你更是责无旁贷。
  请以“承担责任”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参考“四步十三句”格式)
  这个阶段,主要训练学生运用课内素材的能力。启发学生从看到一个话题,经过审题和思考后,能够准确地选出一个阐明中心论点的素材进行论述。训练时以片段练习为主,在片段写作中强化议论文的写作技巧,运用“四步十三句”的快速成文方法,夹叙夹议,有理有据,规范行文,防止一些学生无的放矢,乱写一通。
  
  (二)第二阶段的操作
  这个阶段可以给出1个高考话题作文,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即场研讨为基础,运用课本积累的相关素材进行写作。列写出提纲。请同学展示,并点评。(15分钟)
  如:2006年高考作文江苏卷: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