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利用网络资源促进阅读教学
作者:刘晓岚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予以高度关注,除了关注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之外,对网络阅读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第14条规定:“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实施建议”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鲜明地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网络资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14条规定:“学会灵活使用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在“关于五类选修课的教学”中明确规定“可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帮助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新课程标准》已经把阅读从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扩展到了网络阅读,提倡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中学生的影响尤其显著,中学生上网热已经形成,因上网而产生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大,不少中学生患有“网络成瘾症”。中学生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已成社会热点问题。指导学生“绿色上网”,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培养中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搜集、辨析、选择、转发和利用的技能,可以有效消除网络对中学生的不良影响。
传统的语文阅读材料大多是各种纸质书籍,而学生所拥有的这类书籍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其阅读的需要。互联网上广泛而丰富的信息资源,使语文阅读的平台变得更为广阔,它具有突破时空束缚的优势。网络技术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有利于情境的创设;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作学习;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各种教学信息,这有利于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所有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纸质书籍资源相对不足的缺陷。
网络资源和语文阅读的有机结合使语文的内蕴融入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将传统的学习环境构建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更先进,学习内容更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关研究性学习,拓展课本有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以网络为中介,以网上的中外优秀文化、文学作品及其他文本信息为载体,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认知素质和情感素质完美结合的完整健全的人格。
由此看来,利用网络资源促进阅读教学,让学生在网络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自主地选择阅读的材料,自由地进行探究,大胆地进行取舍,不仅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现实和时代的需要。
那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促进阅读教学,拓展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利用网络资源对有关课文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
首先,联系教材内容,引导和激发学生在课前课后利用网络资源对教材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性或拓展性学习:其次,教师布置网络阅读作业,或由教师在班级博客中推荐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和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搜索相关的信息资料;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文章和资料进行辨析和鉴赏、或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以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通过搜寻信息、信息分析、质疑等手段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与阅读教学有关的文本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资料以及辨别各种信息的真假是非的能力,并以此引导学生“绿色上网”,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学生喜欢上网,而网上的信息资料又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大多数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玩游戏,甚至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发展,都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培养学生辨别各种信息的真假是非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立了班级博客,作为网络阅读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的需要,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在博客里,教师可以推荐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可以布置网络阅读作业;学生可以阅读教师推荐的文章并留言发表自己的阅读体会,可以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也可以上传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并且定期进行评比,看谁发的资料多而且质量高,看谁的阅读体会观点新颖深刻。
例如在教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们在班级博客里上传了《“三·一八”枪响之后》、《“三·一八”惨案中的对抗—陈西滢的看法》、《刘和珍小传》、《杨德群小传》等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了解课文的有关背景,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信息资料,如“三·一八”惨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社会各界的反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品质,陈西滢等反动文人污蔑爱国学生的无耻流言等等。课后又布置了网络阅读作业:
请同学们上网查找周作人、朱自清、林语堂等著名的文人学者关于“三一八”惨案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并把你查到的资料上传到班级博客,大家互相交流。
结果同学们上传了周作人的《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哀韦杰三君》;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文章,并与课文进行了比较阅读。
又如在教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沈从文的创作风格以及《边城》的主题内涵,我们推荐学生在网上在线阅读《边城》全文,并在线观看电影《边城》,课后又在班级博客中转发了相关文章:《艰难的抉择——沈从文退出文坛的前前后后》、《(边城)的思想和艺术真实》、《“隐伏的悲痛”——(边城)内蕴新探》等等。
通过这课前课后的一系列网络阅读,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也使学生在上网时有了明确的目标,能够正确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可谓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