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路在何方
作者:周文忠
一、存在问题
1、教师不够重视
农村初中不少教师都认为:学生作文水平不容易提高。与其把时间、精力放在作文上,不如在语文基础知识上多下点工夫,那样见效更明显。长久下去,荒废了作文教学。
2、学生不感兴趣
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作文很难得高分。他们也知道作文的重要性,也投入了时间、精力,可是考试时作文成绩一直平平。长此以往,逐渐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
3、作文训练无计划
为数不少的教师在作文训练时,没有计划性,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作文教学的过程通常是:老师出题目——学生写作文——老师评讲。训练结果常常是劳而无功。
4、学生轻视评改
学生往往对凝聚着老师心血的批改较为轻视,他们最关心的是分数。或者很随意地看一下后面的评语,对中间的批改没兴趣去看。
二、原因分析
1、教师重理轻文
老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特别是在时下“重理轻文”的大环境下,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训练,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应付考试的标准化练习题上。不少农村初中连“文学社”也没有,即使有,也形同虚设,更不用说有班刊、校报了。不可否认,对于作文教学,小学老师就常常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训练比较少。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写作观念淡薄,写作功底浅。
2、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
许多家长和老师把课外阅读当成是看闲书,真正支持的很少,甚至千方百计地严令禁止。这样,学生每天面对的是他们不甚喜欢的教科书,而真正喜欢阅读的文章却没有机会亲近,没有时间欣赏咀嚼。
3、生活的单调
现在的农村学生生活是“两点一线”。“两点”就是家和学校,“一线”就是连接家和学校的路。由于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造成生活面狭窄,缺乏丰富的生活知识积累。这样,学生的活动范围缩小了,视野不开阔,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书呆子。试想,一个没有生活感知的学生,怎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4、教学观念上的落后
由于信息交流的限制,许多老师的作文观念比较陈旧,几十年一贯的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对作文教学的更新。平时开展的教研活动,更多的是阅读教学上的研讨分析,很少有作文公开课,对作文教学的专题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许多老师面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往往不去静下心来分析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而是长期重复无效劳动。
三、具体措施
1、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作文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出题目,教师从中加以选择;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是要能激起学生兴味;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要限制得过多,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教师要利用每周作文课,让学生写一些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作文,更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写日记。还可以通过办手抄报、黑板报,向校刊和校外投稿等形式来练习写作,培养写作兴趣。这样,学生会乐于去写。
2、扩大阅读量,汲取丰富营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现在初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都比较紧张,教师要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应该说,现在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比较多,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名著,以及《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杂志。学生既可以在老师的推荐下去找书看,也可以让学生凭兴趣去找书看。在学校图书馆藏书有限的情况下,要动员学生主动去买书,或开设班级小图书角。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终身受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时才不会有“难为无米之炊”的难堪。
3、训练有计划,指导落到实处。
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学期要写6篇作文。教师在训练学生作文时不是漫无目的,要有重点,这样学生作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4、指导学生互改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教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和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其实作文批改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指导学生互改。
通过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会改作文,而且让他们认识到好文章的标准是怎样的,自己会潜移默化地往这方面努力。
5、作文给分,45分切入
作文批改给分是影响作文教学成功的一个瓶颈。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批改中,在月考、期中期末的阅卷中,不要压低分数,要从45分切入(总分60分)。对于有亮点、有美点、有精彩点的作文,要敢于打高分甚至满分,而不应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试想,学生如果“跳一跳”就能得高分甚至满分,怎会对作文不感兴趣。
当然,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多研究、多思考,敢于花时间花精力,相信一定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
周文忠,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