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2008年高考作文题研究综述
作者:戴继华
一、关于文题个数
同2007年一样,今年全国各省市区一共有18套语文试卷,然而关于18套试卷有多少作文题似乎有不同说法,有的说18个,有的说19个,也有的说20个,绝大多数老师取18个之说。这一个本最不应该出现争议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我们研究老师看问题的角度略有不同,并不存在谁绝对错误或谁绝对正确。如江西李弗不说:“18套语文试卷一共有大小作文题20个。”他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他将“北京卷”作文题看成一大一小两个,“浙江卷”是二选一,也看成两个。
二、关于文题形式
研究认为,2008年高考作文题型方面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三分天下
命题作文(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有学者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或范围作文)三分天下的格局继续保持。在18个作文题中,命题作文有8个,分别是“上海卷——他们”、“广东卷——不要轻易说‘不’”、“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天津卷——人之常情”、“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江苏卷——好奇心”、“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浙江卷——触摸都市/感受乡村”,话题作文有2个,分别是“四川卷——坚强”、“山东卷一春来草自青”,材料作文有8个,分别是全国卷甲卷、乙卷、新课标卷和北京卷、江西卷、湖南卷、福建卷、辽宁卷。
去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也18个,虽说三分天下格局继续保持,但如与去年相比,三种题型的占比也略有变化。2007年话题作文有4个,今年少了两个;命题作文有10个,今年也少了2个;材料类作文4个,今年多了4个,可见在三足鼎立中,新材料作文的增势最为强劲,值得关注。
(二)两个变化
从作文题型看,2008年高考作文是“稳”字当头,但稳中有变,主要有两个变化:
第一个,“几种命题形式间呈现出‘互相渗透’的趋势;部分‘标题作文’套用‘话题作文’的格局,在前面加上一段引出标题的文字(如江苏卷、上海卷、湖北卷、浙江卷、重庆卷);‘新材料作文’则继续沿用‘话题作文’的规定,在后面加上‘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的‘三自’要求。”
第二个,文题组合形式有了细微变化:“比如,北京卷分为大作文与小作文两种方式考查,浙江卷以‘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二选一,江西卷把材料与图画统一在一起,等等。”
(三)一点突破
有的学者认为,今年高考题题目形式有了可喜突破,这种观点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赵年秀老师为代表。赵老师在纵观了今年18个高考作文题后,感到江西卷文题“很新颖,很少见”,并且明确指出,江西卷的这道题“乍看起来与往年的材料作文或近年的新材料作文(或称范围作文)有些形似,但实际上它已具有近九年绝大多数高考作文命题的新特质,可以说是一种新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以交际信息学为视角,笔者姑且把这种‘新’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称为实用交际作文。”
赵老师认为,近年来英美等国及我国的港台地区就常将“实用交际作文”。作为高考命题形式。那么什么是“实用交际作文”?赵老师作了界定:“实用交际作文是一种运用书面语言解决交际领域中特定问题的活动。中小学的实用交际作文是在虚拟的生活场景下,通过假定的交际双方的书面互动,培养学生书面交际的目的意识、背景意识和驾驭规范、准确、生动的书面语言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人文精神、不断提高语文素养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赵老师还对“实用交际作文”的特征、命题理念和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指导意义进行了具体阐述。
三、关于文题内容
关于文题内容的概括,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唐惠忠老师认为可以概括为四大类,第一类是“直面现实,聚焦热点型”,如全国卷甲卷和四川卷;第二类是“体察人生,关注成长型”,如上海卷、辽宁卷、湖北卷、安徽卷、浙江卷、天津卷;第三类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如江西卷、全国卷乙卷、重庆卷;第四类是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的,如江西卷、全国新课标卷、福建卷。
尹杰老师则把今年高考作文题内容概括为两个特点,一是注重发散思维的考查,努力给学生提供个性创作的空间,二是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贴近现实、贴近自然、贴近心灵。
王大赫老师认为:“今年高考作文试题为考生铺设了人们已经认识的内容、情境(新材料)。通过对情境材料的信息收集、处理、分析,激活考生已经形成的知识网络,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发现问题。组织材料,选择合适的文体,布局谋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金传富、赵俊芳两个老师也将今年作文题的内容分为四类:“引导考生全面关注社会时事与现实生活,学会思考社会问题”、“关注自我修养,关注人生哲理,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关注思辨,关注伦理,多元思考,体验人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写作”。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今年高考作文的“百花齐放”,研究者在概括文题内容时,可能是契入视角的不同,也可能是意义理解上的差异,对同一个作文题,有时出现了归类的不一致性,有的类别的划分,也出现了概念内涵上的交叉现象。
对文题内容的考察,争论的焦点在,像“汶川大地震”这样的热点内容,能否走进高考的作文?热点内容走进高考有什么意义?
李弗不老师认为“直截了当、赤裸裸地出了紧跟社会热点、焦点的作文题,这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面”,并惊呼“紧跟社会热点、焦点而命作文题,这是高考史上从未有过的,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种全新作文命题动向”。王大赫老师认为“高考作文要体现时代的色彩、时代的精神,引导考生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表达自己鲜明的爱憎情感,命题当然要结合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尹杰老师认为“汶川大地震”进入高考作文题“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合于情理之中”。王大绩老师认为“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共18个,提示材料都不涉及‘汶川地震’,当然说不过去;都是‘汶川地震’,同样说不通”。
明确反对社会热点、焦点进入高考作文题的是吉林教育学院的王鹏伟老师。他明确提出三点看法:“其一,从学科分类上,语文学科是形式学科而不是内容学科,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母语教育,其培养目标是掌握民族的语言文字,传承民族文化。时事和时政不在语文课程领域,把时事和时政作为高考作文,紧跟社会焦点,热点,是不妥的。……其二,语文科目所说的生活,是指生活体验和人生思考,而不是指向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具体事件。其三,从反‘押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