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动态生成 演绎精彩

作者:叶 红

异点往往引起观点的撞击,生成课堂焦点,形成百家争鸣的气象,使课堂成为思维交集的场所。
  我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有一学生提出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我于是引导学生从行文里猎取信息,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和为人志趣,全面解读作者的“痴”,体会作者藏在“痴”字背后的身世况味和人格魅力。讨论后一学生回答:作者在深夜到湖心亭看雪,“痴”包含不寻常的意思。看雪有着太多的“不寻常”,不寻常的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不寻常的时间——“是日更定矣”。不寻常的行踪——“独”自一人到湖心亭看雪。不寻常的际遇——与金陵人相遇。另一学生反驳道:他的“痴”透露着“傻”,但“傻”得执著,“傻”得认真,“傻”得可爱。他的“痴”透露着“迷”,将自己完全融到周身的雪景,俨然把自己作为那画卷中的一角,有种执“迷”不悟的坚定。他的“痴”透露着“醉”,他可以悠然地来,纵情地饮酒,也可以潇洒地走。还有学生针锋相对:作者的痴,不仅痴于那山水间的景色,还痴于早已破碎不能复原的故国,更痴于自己所坚持的清高、孤傲的人格风范……
  对学生观点的撞击,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这意味着思想的交锋,思维的碰撞。以上课例中的焦点正好是文本解读的难点,我抓住良机,以文章的字眼“痴”作为立脚点,挖掘了一口深井。
  
  3、学生的兴奋点生成教学的环节,事半功倍。
  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常常有自己的兴趣点、兴奋点,也许很多时候和课堂教学并不密切,但是如果能审时度势,抓住它们,因势利导,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生成相应的教学环节,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原本设想以咏花的诗句导人。课前却见学生一个个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浑身热气腾腾,原来上一节体育课进行了中长跑测试,在这样的情境下如何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阅读呢?上课铃响,我决定放弃原先的导入方式,让学生谈谈跑步的感受和引发的思考,于是大家共享着刚才与身体抗衡的体验,谈到了跑步对一个人顽强意志的磨练作用。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引出课文,“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不少同学已经拥有了坚忍顽强的毅力,成为宗璞笔下的紫藤萝了,请大家阅读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学生们马上进入阅读状态。
  试想如果一成不变地按教案实施教学,恐怕有部分学生还沉浸在跑步带来的兴奋中,难以投入到文本阅读中,而根据学生的兴奋点调整环节之后,不少同学觉得文本中写的就是他们体验到的,一下子产生了阅读的渴望。
  教学时,老师要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地发现动态的教学资源,并及时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因势利导,创造性的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收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
  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思妙想和大胆的探索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使整个教学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不是缺少教学的资源,而是缺少发现的敏感。强调课堂生成并非不要课堂预设,有效的生成,离不开充分的预设,有效的预设无一不是为了更好地生成。预设和生成也都离不开教学敏感。让我们努力做一个具有教学敏感的语文教师,既关注“有心栽花花齐放”的预设实现,更努力关注“无心插柳柳成行”的动态生成,语文课堂就会更精彩、更美丽!
  
  叶红,教师,现居浙江温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