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地下森林断想》创新教学微型教案

作者:李松梅




  一、课文聚焦
  《地下森林断想》是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课文题目虽为“断想”,但作者感受强烈,主题开掘得深,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和启人深思的魅力。而本文构思的精心,描写的生动,多样的手法,优美的语言更是给人带来强烈的美的艺术的享受,是当之无愧的文质精美的散文名篇,可读性非常强,很值得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
  二、教学创意
  本着初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想法,教学时从多元地探求课文丰富的内容、严整的结构、多样的写法入手,到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内容
  (一)以问导入,激活思维。
  今天我们的语文之旅,我请来了一位特殊的朋友——“?”,一切创造性的学习都是从疑问开始到疑问解决结束。让我们在它的牵引下去感受本文的思想内容,去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去放飞我们的思绪。
  (二)以问带读,内容探究。
  1、你注意了吗——文章以九个问句贯穿全篇。
  (老师设置教学悬念:本文是一篇散文,但作者的行文安排却与众不同,一路读来,让人处处充满悬疑。这是因为作者在文中巧妙地安排了九个问句,这些问句是在作者召引我们的思维去深入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呢。你能说说这些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吗?)
  (1)速读全文,体会情感。
  (2)说说感受,解决疑问。
  (3)讨论小结,归纳作用。
  ①第1~3这三问是有疑而问,一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引出下文对地下森林形成历史的叙述;二是一改陈述句开头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
  ②第4~6是无疑而问,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
  ③第七问也同一、二、三一样,是为了引出下文。
  ④第8、9问是对经历劫难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2、你概括了吗——作者笔下的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品格”?
  (1)精读关键语句。
  (2)概括森林品格。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小结:九个问句在文中或引或点,穿插于文章中,使“断想”不断,行文紧凑。它如同一根银线,把作者面对地下森林的诸多感想串联了起来,向我们呈现出一挂精美的项链。这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三)以问带思,话题探究。
  (1)提供探究的话题:
  ①关于“人称转换”的话题
  ②关于“情融叙事”的话题
  ③关于“称呼加强”的话题
  ④关于“记叙顺序”的话题
  ⑤关于“想象真实”的话题
  ⑥关于“虚实作用”的话题
  ⑦关于“表达侧重”的话题
  ⑧关于“抒情方式”的话题
  ⑨关于“以问串文”的话题
  ⑩关于“‘物’、‘人’”相融的话题
  (2)提供示例引导:
  示例:探究“情融叙事”话题——全文以叙事贯穿全篇,可是,我们几乎处处都听得见作者的心跳,读得出作者深挚的感情——她为地下森林鸣不平;她为大自然生命的伟力所感动;她用心为地下森林深情的歌唱;她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她钦佩峡谷坚忍的毅力……她歌颂自然生命对生活的痴情的热爱和不倦的追求。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分不清哪是陈述句,哪是抒情句,它们都已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字里行间洋溢的都是情。
  (3)分组选题讨论:
  (4)集中展示指导:
  (四)以问带写,发散探究。
  1、发挥想象,补写经历。
  你能乘上想象的翅膀,展现一个你想象中的地下森林还经历过什么吗?
  2、高度概括,学写警句。
  你能代替作者,用名人警句的形式表达你所得到的人生启示吗?
  3、联系生活,列举实例。
  你能联系现实生活,列举具有地下森林品质的人和事吗?
  4、变换文体,改写说明。
  你能根据文章中提供的信息,写一篇关于地下森林的说明性短文吗?
  5、合理设计,编写剧本。
  你能把地下森林的经历,改编成一场微型话剧吗?
  
  李松梅,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