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小学识字教学管窥
作者:杨 东
一、提高教师文化素养,认识汉字的特点和规律。
小学语文教师最有必要研究汉字,最起码要了解汉字的结体规律(主要是“六书”)、字体演变过程(甲骨、大小篆、隶、楷、行、草)、常用字的繁简关系及其区别等等;了解汉字与中华民族思维习惯、审美特质之间的关系以及汉字以形表意、形意共体、象形性、多义性、故事性、趣味性等特点。有了这些知识和文化营养,才能从宏观上真正认识汉字,从而找到汉字识字教学的根本性方法。
汉字中的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必须使学生明白形声字的类别以及形旁、声旁的意义,循此规律去教学汉字,必有良好的效果。讲清楚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例如包括“忄”和“心”、“火”和“灬”、“走”和“辶”等形状不同、位置不同而表意一致的道理。至于象形、指事、会意字,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图画性和趣味思维的特点,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特长,采取灵活多变的示图、联想等方法,启发学生将字义与所表达的事物结合起来识记。
对于书体的演变历史以及简化字的知识也要了解。一是因为小篆以前的汉字形体更接近古人造字的原始寓意,形义关系更直接。这样就便于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和说明,使学生产生兴趣,便于识记;二是简化字的主要来源是不同的书体,如“专”、“东”、“汤”、“乐”、“当”、“买”、“为”等等就来自于草书;而“鸡”、“观”、“戏”、“邓”、“难”、“欢”等则是以简代繁的“简化”。
二、音形义结合,突出难点。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识字教学应根据汉字的构造规律,贯彻音形义结合的原则,使学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掌握字义,对字形成整体认识。识字教学在不同年级和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主要矛盾,在贯彻音形义结合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却要有所侧重。识字教学的初期阶段,低年级儿童已掌握了二至三千个常用词汇,只是未将字音和字形结合起来,因此,这段时期识字教学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儿童对字形的认识和记忆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加快识字教学的进度,可以采用归类识字教学法。例如:一二册在教若干字后,采用同音归类、形似归类、近义归类等巩固所学汉字,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汉字规律。随着年级升高,学生识字量增加,字形分析力增强,就会出现音义混淆的现象,因而这个阶段识字教学,字义教学则上升为主要矛盾。有的地区,个别字的方音与标准音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花(huā?雪发?穴fā?雪不分,四?穴sì?雪十?穴shí?雪不明。教这一类字时,为纠正方音,字音教学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所以,识字教学既要音形义密切结合,又要参照字的笔画结构,学生年级高低,地区差异等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攻破难点,提高识字效率。
三、创设情境,提高识字效率。
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教学的前提。一位教师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这课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蒸”、“继”、“至”、“叨”,其中“至”和“叨”在情境识字中还教给了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利用熟字识字、读句子理解词义。识字手段要巧妙而不乏味,识字效果才能扎实而到位。
四、开放识字环境,自主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讲演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拦、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因此,鼓励、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能力和方法,在课外、在生活中自主识字,让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是课堂,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识字渠道。这样,既扩大了识字量,又不断巩固课内所认的字。如可指导学生自制“识字宝盒”,随时将课内外认的字剪贴成卡片;也可围绕一个专题,(如,水果、花草、家人姓名)交流识字成果;还可评比“识字小明星”,让儿童介绍自己识字的小窍门等等。这种兴趣、能力、习惯的迁移,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鼓励学生想象、实践,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杨东,吉林省通化市教育学院教师。